- 相關(guān)推薦
尋隱者不遇的詩意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xué)生。
言:說,告訴。
云深:云霧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霧,故云。
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xué)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名作,評者甚眾。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fēng)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全詩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詩,卻有環(huán)境,有人物,有情節(jié),內(nèi)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必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藏問于答,幾問幾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jīng)交待清楚。“隱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省掉問話而寫出“童子” 的答語:“師采藥去。” 那么問話必然是:“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采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來的。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zhuǎn)憂為喜的神態(tài)。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因而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處?”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問答:“云深不知處。”問話也沒有明寫,可是如果沒有那樣的問,又怎能會有這樣的答呢?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shù)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于言外,“我”與“童子”往復(fù)問答的動作、情態(tài)及其內(nèi)心活動也見于言外。比方說,你讀到“云深不知處”的時侯,只要設(shè)身處地,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說,一邊遙指;“我”跟著“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云,西邊也是白云;蒼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于茫茫云海。那么,“隱者”究竟何處“采藥”呢?
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guān)系,又通過環(huán)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dá)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shù)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jī);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zhuǎn)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jì)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fēng)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尋隱者不遇的詩意】相關(guān)文章:
尋隱者不遇 古詩07-11
尋隱者不遇作文06-03
尋隱者不遇教學(xué)設(shè)計06-07
尋隱者不遇教學(xué)實錄06-28
《尋隱者不遇》教學(xué)實錄07-01
尋隱者不遇的課堂寫真07-03
尋隱者不遇作文(精品)12-11
尋隱者不遇教學(xué)設(shè)計06-28
尋隱者不遇作文15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