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 1
一、四面楚歌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203年12月,韓信把兵馬屯在垓(gāi,今安徽靈璧東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個適當的地方,把他圍困起來。韓信故意拿話去激霸王,讓他氣得鼻孔噴火,頭頂冒煙才好。他編了四句話,叫士兵沖著楚營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率領十萬大軍一直沖到垓下,沒碰著韓信,一看四面全是漢兵,楚軍進入了重圍。霸王帶領人馬只管向前沖,誰也抵擋不住。他見了韓信,更不肯放過。韓信一邊作戰,一邊后退。霸王追趕了好幾里地,殺散一批,又來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四面八方全是韓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轉過身來,跑回垓下大營去了。
二、四面楚歌中的人物(都有誰)
夜里,項羽聽到周圍漢營里的士兵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霸王吃驚不小,他說:“難道楚軍都投降劉邦了,為什么漢營中的楚人這么多呢?”說著他就在營帳里喝起悶酒來。他留戀他寵愛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邊;還有那匹騎了五年的烏騅馬。想到這兒,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壯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詩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氣魄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走。馬兒不跑怎么辦,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跟著一塊兒唱。他唱得流下幾行眼淚,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頭看他。
霸王跨上烏騅,帶著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沖出去,突出重圍,往南跑。他打算渡過淮河再往東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殺散了漢兵。韓信、英布、周勃、樊噲他們分頭追趕。霸王拍著烏騅,飛一樣地直跑。等霸王渡過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兒,不知道哪一條道兒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就向一個莊稼人問路。那個莊稼人不愿幫他,就說:“往左邊兒走。”霸王跟一百多個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陣,連道兒也沒了,前邊只是一片水洼地。他們的馬陷在泥濘里,連蹄子都不好拔出來。霸王這才知道受了騙,走錯了道,趕緊拉轉韁繩,再回到三岔路口,漢兵可已經追到了。
霸王往東南跑,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點了點人數,一共才二十八個騎兵,追上來的人馬有好幾千。霸王覺得沒法脫身了,就帶著二十八人上了山崗,對他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戰無不勝,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兒被圍,這是天數,不是我不會打仗。”
他把二十八個士兵分成四隊,說:“我先殺他們一個大將。你們跑下去到東山下會齊。”他大喊一聲,向一個漢將直沖過去,殺了一個漢將。
霸王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二十八個子弟兵全都到了。漢兵趕來,又展開血戰。霸王專挑漢兵多的.地方沖殺。他左刺右劈,又殺了漢軍的一個都尉和不少士兵。漢軍將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嚷著躲著。霸王點了點自己的人數,僅僅少了兩個。
霸王殺退了漢兵,帶著二十六個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蕩著一只小船等在那兒。他知道來的是霸王,就催他馬上渡河。他說:“江東雖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還可以在那邊做王。這兒只有我這只船,請大王趕快渡過河去。”
霸王笑著對亭長說:“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打天下,到今天他們全完了,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呢?就說江東父兄同情我,立我為王,我哪兒有臉見他們吶?”他接著又說:“這匹烏騅馬,我最喜愛,曾經一天跑過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殺了。我知道您是個忠厚長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這匹馬送給您。”
他和二十六個子弟都拿著短刀步行,跟漢兵交戰。他們殺了許多漢兵,自己也一個一個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個人。他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最后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了。
人物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 2
成語故事四面楚歌的主人公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是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成語故事四面楚歌的典故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決定楚國命運的大戰在垓下展開。
項羽首先率領部隊突擊前方的韓信部隊,項羽憑借一貫的勇猛,擊敗了韓信的先頭部隊。項羽全力追擊,但是韓信的部隊敗而不亂,反倒是項羽的部隊在追擊中陣型有點散了。由于孔熙、陳賀從兩翼包抄上來,后面跟著的是彭越、英布和劉邦的部隊,態勢變得對項羽非常不利。項羽的反應非常快,他見一時不能摧毀韓信的中央軍團,而自己卻又被包圍的危險,就立即下令撤退。但是,這時項羽的部隊已經被包圍了。被包圍在垓下,項羽縱然勇武也無計可施。韓信為了能夠更快的瓦解楚軍的士氣,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讓士兵們在包圍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謠。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這就樣,楚軍戰士們聽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鄉,加上連年作戰,本來已經是身心俱疲,士氣低落,如今聽到四周的楚歌聲,于是開始了大量的逃亡。
項羽聽到楚歌聲后,也大驚失色,心想:難道楚地已盡失?他半夜里地來飲酒,對著自己的心愛的女人虞姬,對著自己心愛的坐騎烏騅馬,唱出了被后人們傳誦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聽了,滿眼淚水,也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此時此景真是悲凄,項羽如此人物,到了這個時候,也只能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旁邊的人無一不是潸然淚下,為了不拖累項羽,虞姬當場橫劍自殺。
當虞姬了結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憤的.項羽率領騎兵連夜突圍,卻不幸誤入沼澤地。當他到達東城山頭時,被灌嬰的5000騎兵團團圍住。此時,項王身邊只剩28名隨從。他把28人分成四隊,分別向四個方向突圍,最后推到了烏江邊上。烏江的亭長已經給他準備好了渡船,建議項羽立即渡江。他說:江東地雖小,也足夠大王稱王了,況且而今江上只有這一只船,誰也沒辦法追上你。項羽大笑說:我項籍帶領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沒有一人能夠回來,還有何臉面去見江東父老?他把戰馬送給了亭長,和隨從一起與漢軍短兵相接,斬殺了漢兵數百人。項羽突然看見漢兵中有一個舊相識,就對他說:“漢王為購買我的人頭出資千金,懸賞萬戶侯,我把這個好處給你吧。”說完拔劍自刎。
成語故事四面楚歌的啟示
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四面楚歌的人物是誰】相關文章:
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經典09-02
經典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12-30
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03-06
(經典)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11-29
歷史典故:四面楚歌03-14
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07-04
關于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07-28
歷史典故:四面楚歌聲01-02
[實用]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