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家的小故事-故事大全
導語:數學家往往是讓人心生向往的,那么他們有什么故事吸引大家?本文為品才網推薦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數學家的小故事_故事大全
8歲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里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后,由于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后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里,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里,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于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后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于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在包裝紙上演算
數學家華羅庚少年時失學在家,幫爸爸經營小賣店。空閑時,華羅庚常用包裝紙解答數學難題。
一天,華羅庚正在柜臺上演算,爸爸讓他去內屋打掃。打掃完畢,他回到柜臺一看,不由得哭了起來:“我演算的草稿紙呢?”
爸爸左找右找也沒有找到。忽然,他指著遠處一個人的背影說:“我包棉花賣給他了。”
華羅庚追上那個人,朝他鞠了個躬。然后掏出筆來,把寫在包棉花紙上的算題抄在手背上。
過路人疑惑不解地看著華羅庚,搖著頭說:“真是個怪孩子!”
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