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導語:不為五斗米折腰是陶淵明的一則事跡。本文為小編推薦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小故事大智慧
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要成為一名清廉之使,讓中國充滿正直的光芒。作為一個清廉的人,絕不能讓別人以物質上的利益而誘惑到自己,從而玷污到自己原本完美無瑕的純潔的心靈。成為一位像陶淵明那樣的清廉的人。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3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h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碧諟Y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币馑际俏以跄転榱丝h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后,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
晉代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經過他人的舉薦曾經在縣衙里任過職,公元405年,他被任命為彭澤(現地屬江西省)縣令。有一年冬天,上級派來的督郵督察的時侯來到彭澤縣,這名督郵手上握著權利,但卻是個品味很差的人,而且做人傲慢粗俗,剛一在彭澤住下來就馬上叫縣吏要去把縣令找來見他。陶淵明平日里就不屑于功名利祿,也不肯對他人趨炎附勢,像督郵這種狐假虎威利用上極權利對他人發號施令的人就更加看不起了,但是身為縣令卻又不得不處理這種事務,只好動身前去應對。此時身邊的縣吏對他說這:“大人,面見督郵的時侯一定要身穿官服的,還要把大帶束上,這是朝廷的`規矩,要不然督郵可能會借此小事做你的文章,對大人實屬不利啊!碧諟Y明聽后很生氣,有種忍無可忍的感覺,他唉聲嘆氣地說道:“我定不能為了五斗米向這種小人折腰!闭f完他寫了一封辭職信,并取出官印,然后就走了,這一任陶淵明只在彭澤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相關文章:
陶淵明作文02-19
陶淵明詩歌欣賞12-17
走進陶淵明作文03-22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02-25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07-09
我眼中的陶淵明300字03-06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薦]02-16
我與陶淵明有個約會作文04-19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4篇[實用]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