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地震烈度與地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動及其影響的強弱程度。是在沒有儀器記錄的情況下,憑地震時人們的感覺或地震發生后器物反應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表的變化狀況而定的一種宏觀尺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什么是地震烈度,歡迎閱讀。
含義概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強度,烈度一般分為12°,它是根據人們的感覺和地震時地表產生的變動,還有對建筑物的影響來確定的。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
一次地震發生后,根據建筑物破壞的程度和地表面變化的狀況,評定距震中不同地區的地震烈度,繪出等烈度線,作為對該次地震破壞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說明已經發生的地震影響的程度。一個地區的烈度,不僅與這次地震的釋放能量(即震級)、震源深度、距離震中的遠近有關,還與地震波傳播途徑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關。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蓋上層淺的山區衰減快,而覆蓋土層厚的平原地區衰減慢。
烈度還用于地震區劃,表示將來一定期限內可能發生在某一區域內的最大烈度,估計一個建設地區可能發生的地震影響大小。
地震烈度分類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可以把地震劃分為五類:
1.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巖層板塊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巖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巖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水庫地震:由于水庫蓄水、放水引起庫區發生地震。
4.陷落地震: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開炮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影響因素
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
(1)地震等級;
(2)震源深度;
(3)震中距離;
(4)土壤和地質條件;
(5)建筑物的性能;
(6)震源機制;
(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覺及地震破壞情況劃分等級,依次排列成表,即為地震烈度表。世界上有很多種地震烈度表,如日本采用的7度表,10度表等。中國采用12度表。
中國標準
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墻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觀后果為依據來劃分烈度等級。但宏觀烈度表不論制訂得如何完善,終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據,不能排除觀察者的主觀因素。為此人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物理標準來評定烈度,這種物理標準既要同震害現象密切相關,又要便于用儀器測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時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為一般認為地震引起的破壞是地震慣性的力量造成的,而這種力量(不可稱作慣性力)又決定于地面加速度。這樣就給烈度的每一等級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結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約增加一倍。后來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還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國現行的烈度表已經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兩項物理量數據。
原則方法
編圖原則和方法。
編圖的原則和方法是,以地震區、帶作為區劃的基本單元,在運用綜合分析方法確定未來百年地震趨勢和地震危險區的基礎上,結合地震宏觀影響場的分析,進行地震烈度區劃。具體步驟和方法是:
1.進行地震區、帶的劃分。
根據區域地震活動、地震地質條件的共同特征和相關程度劃分地震區、帶,并以其作為研究地震活動規律、發震構造條件及地震影響特征的基本單元。全國共劃分為3個地震區,23個地震亞區和30個地震帶。
2.進行地震活動性分析。
通過地震活動性分析,對未來地震趨勢和地震危險區的判定提供依據。其主要工作內容有:
地震資料的整理與編目。通過對歷史地震資料的整理、復核和調查,共增補歷史地震54次;對244次地震的參數作了修改;編輯了公元一一七七至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中國地震編目》,匯集4.7級以上3133次。此外,還研究了大量微小地震資料。
地震活動空間分布特征的研究。根據地震活動性的強弱,將全國劃分為三類不同的地區: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指地震強度大、頻度高的地區;地震活動中等的地區,指地震強度大、頻度較低的地區;地震活動較低的地區,指地震強度小、頻度低和強震零星分布的地區。
地震活動期的分析。按地震活動期的長短將全國一些地震區分為三類:地震活動期為三百至四百年的地震區,如華北、華南等;地震活動期為一百年左右的地震區,如新疆中部、青藏高原中部等;地震活動期為幾十年的地震區,如臺灣地震區的東部亞區和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區等。
地震發展階段分析。先將中國各地震帶每個地震活動期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應變積累階段、應變釋放階段、應變大釋放階段、剩余應變釋放階段;然后分析每個地震帶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由此可估計該區近期的地震危險性。
震級—頻度關系的分析。計算各地震區地震的震級—頻度關系logN=a-bM中的系數a,b,用以預測各地震區今后可能發生的各級地震的次數。
強震重復性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國大陸地區的強震,原地重復發生的比例是很小的。例如,6—6.9級地震原地重復發生的只占14.8%;7—7.9級地震為10.3%;8級以上地震尚無原地重復的先例。這項研究對于地震危險區的確定很有意義。
強震遷移特征的研究。強震遷移有多種形式,如單向遷移、往返遷移和不規則遷移等。由于其現象比較復雜,這種方法只能作為估計地震危險區的參考。
強震填空性的研究。統計了中國歷史上有填空特征的近40次地震的震級與空區長度或面積的關系,由此可為確定未來地震的強度提供依據。
數理統計方法的應用。主要應用了以下三種數理統計方法:極值統計、線性預測、馬爾科夫模型。前者可以預測今后百年內研究區發生各級地震的個數和最大震級;線性預測方法則可用來估計各地震區(帶)未來一百年內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
3.利用地震構造條件類比法判定地震危險區。
編圖中應用地震構造條件類比法判定地震危險區的主要依據如下:
(1)第四紀活動斷層與強震關系最為密切。斷層規模越大,地震越強;斷層帶的拐彎地段、端部,不同斷層的交匯部位以及差異活動強烈地段,是強震最易發生的部位。
(2)地震與盆地的發育類型和成因類型有關。強震主要與斷陷盆地關系密切,拗陷盆地一般無6級以上地震;在斷陷盆地中,強震往往發生在地塹型、復合型和斷裂型盆地中。
(3)新構造活動強烈的地槽褶皺帶和地臺區比其他穩定區易發生強震;新構造分區的邊界帶比其內部易于發生強震。
(4)形變速率、梯級帶和形變范圍大的地區或地帶易于發生強震。
(5)重、磁異常帶的畸變、轉折、不同方向異常帶的相交部位,以及正、負異常的交替頻繁地段和局部突變帶是強震易于發生的地方。
(6)莫霍面陡坡帶及其扭曲部位、凹槽帶的邊緣和強烈變化帶亦是強震活動區。
4.確定地震宏觀影響場。
地震宏觀影響場是指地震在地表所造成的影響及其分布狀況,用烈度表示。震例分析的結果表明,地震宏觀影響場有以下特點:
(1)多數地震極震區的長軸方向與發震構造走向一致,一般與區域構造方向也近于一致。當發震構造方向與區域構造方向不一致時,可能出現極震區和影響區不一致的現象;當構造方向復雜或不清楚時,可能出現不規則形狀分布。
(2)地震等烈度線一般均圍繞極震區呈橢圓形分布,長軸方向較短軸方向衰減慢。長短軸比值在極震區最大,最高可達5.3—5.6;在外圍地區逐漸降低,一般為1.1—1.8。此外,一般來講,震中烈度愈高,極震區長短軸比值也愈大。
(3)中國東、西部9度(特別是10度)以上地震的烈度衰減有明顯的差別,東部衰減慢,西部衰減快;尤以順構造長軸方向的衰減差別較大。這反映了中國的大地震與斷裂構造的關系密切。
在編圖中,依據中國140幅歷史地震等震線圖,采用等效面積法和直觀法確定地震影響場。
【什么是地震烈度】相關文章:
什么是地震烈度與地震06-26
無什么無什么成語有什么06-28
什么是愛情,什么是婚姻07-03
從什么到什么作文06-03
讓什么的什么作文12-16
海米是什么-什么是海米06-22
海兔是什么-什么是海兔06-22
黑洞是什么-什么是黑洞06-22
宏是什么-什么是宏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