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石頭城是對我國哪座城市的美稱及鑒賞
石頭城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遺址位于現清涼山一帶。南京的別稱“石頭城”就來自于這。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石頭城是對我國哪座城市的美稱及鑒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名稱由來
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孫權在石頭山修建了石頭城,用它作為保護東吳京師建業的資本;預備軍事石材,石材基地多建造了烽火臺,在軍事上,用來立即發出報警信號。后來,晉將軍王濬率水軍進攻東吳,東吳造鐵鏈橫江中,晉軍燒斷鐵鏈。導致石頭城失守,不得人心的國王孫皓趕緊投降。
后來,長江已逐漸西遷,并在石頭城的河流泥沙的沉積,變得平坦。石頭城不再是這么危險。朱園建設天府石頭城市為天府市的一部分。石頭山如今是涼爽的山區。這是在西方的河,是一條河天然石材的影響。建造石頭城,天然石材是城市的墻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第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墻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于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并在今清涼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于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于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并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在赤壁之戰后,遷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后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筑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于如今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墻的高處筑有報警的烽火臺,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隋文帝滅陳、平毀建康城后,在石頭城置蔣州,唐代初年在石頭城設揚州大都督府,石頭城在隋朝和初唐時是南京地區的中心。
唐代以后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后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巖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墻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洼洼,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巖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巖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人。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南京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巖鑿成,中段有幾塊蕩紅色砂礫巖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只。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臺。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臺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后由于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興建城墻,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墻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勝地之一。
在南京石頭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后,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巖鑿成。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詩詞鑒賞
【原文】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②周遭③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④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⑤來。
【注釋】
①石頭城,古城名。本是楚金陵城,三國時孫權重筑時用此名。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到唐時廢棄。今為南京市。
②故國,本來是指過去的都城,這首詩里指的就是注釋①里的石頭城,具體指六朝古都金陵。
③周遭,四周,周圍。
④淮水,指的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就在這里沿著山邊流入長江。
⑤女墻,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墻,或射孔的蔽身小墻,俗稱城墻垛。
【翻譯】
石頭城
劉禹錫
城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亙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并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而后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那聲音仿佛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后,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墻,小心翼翼來窺探著什么。
【賞析】
1、劉禹錫的詩。
《唐之韻》這樣評價:劉禹錫的詩,經過反復錘煉,語言精練自然,意象鮮明,內涵濃厚。乍看,沒有什么新穎之處;但是,特別經得起咀嚼。尤其他的詠史詩,用經過精細選擇和煉就的意象,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抒發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感嘆,又深沉又悲涼,歷來為人所稱道。《石頭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2、《石頭城》的寫作背景。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呢,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仍然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3、從誦讀上看。
前兩句,“故國”、“空城”之后,宜作一頓,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而“在”、“回”二字,正是詩人感慨之所在,宜重讀。后兩句,借月抒情,重音須落在“舊時月”和“還過”上,要能夠體現出諷喻現實的意思。
4、《石頭城》以不變寫變。
作者并沒有直接給我們提供幾幅圖景,來凸現金陵城這個六朝古都的歷史的興盛和現實的凄涼;只用“故國”和“空城”兩個詞,來對今日的凄涼作些暗示。著力寫“不變的景”:山、潮、月。它們是歷史的旁觀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作為“由盛到衰”的見證者,不變的它們,見證了世界的殘酷的變。
詩一開始,就寫空城四周的景色,在蒼莽凄涼的氛圍中,讀者不禁要問:山川形勝的六代帝王之都呀,為什么會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座空城呢?后兩句,其實正是對這個問題的巧妙的回答。詩人之所以稱它為“舊時月”,正是盛唐詩人李白說的“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的意思,跟李白的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覽古》)也有同工異曲之妙。意思是說,此刻天上的月兒呀,曾經一度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游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奢侈的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漸挪移到女墻這一邊來了,可這里已經是一座空城了。全詩句句都在寫景,而句句都融合著詩人深沉的故國蕭條之感。
余秋雨先生曾在《羅馬假日》中說:“人稱此詩得力于懷古,我說天下懷古詩文多矣,劉禹錫獨擅其勝,在于營造了一個空靜之境。惟此空靜之境,才使懷古的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石頭城是對我國哪座城市的美稱及鑒賞】相關文章:
哪座房子最漂亮的評課稿04-08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設計14篇04-07
天蝎座和巨蟹座的區別08-08
時間都去哪了02-17
古詩鑒賞技巧09-26
舞蹈鑒賞論文09-28
《重陽》古詩鑒賞03-06
李白的詩歌鑒賞04-12
望月有感鑒賞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