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淺談中學作文教學
"作文是識字、寫字、用詞造句、布局謀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綜合訓練,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思想認識能力相統一的綜合訓練。一篇作文,既反映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生活經驗。
作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具有現代語文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任務,因此,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要求語文教師加強對中學生作文基本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即培養審題、立意、搜集材料、布局謀篇、修改文章的能力。
一、培養審題能力
所謂審題能力,就是根據題目來分析理解作文的要求、范圍、主題、材料、體裁以及人稱的能力。審題是學生作文的第一關,不會審題,不能從題目給予的信息中分析出作文的范圍、要求、體裁等,作文就會離題、偏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必須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教會學生運用“分析審題”和“比較審題”的方法。
(一)分析審題法
1.明確命題要求弄清中心詞概念,明確命題要求,把握命題核心。例如《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中心詞是“學習”,而不是“社會主義”,主要寫“學習”,如果寫“建設社會主義”就離題了。
2.明確題材范圍在有些作文題目中,往往有一些表明人稱、時間、地點、數量等的限制性詞語,限定了題材的范圍,必須弄清楚。例如《我在老師的眼睛里》和《我們在老師的眼睛里》,這兩個題目人稱的單復數不同,寫作對象就有所區別,前者只能寫“我”,而后者就不能只限于定“我”了,只有明確了題目要求的范圍,文章才會對題。
3.明確體裁特點有些題目帶有表明文體的詞:“論”、“說”、“評”、“談”、“駁”等表明文體是議論文;而帶有“記”、“憶”等表明文體是記敘文。有些題目雖然沒有表明文體的詞,但從它的內容上也可以明顯看出文體上的特點。例如《我的媽媽》、《快樂的星期天》,不是寫人就是寫事的,都是記敘文;又如《要勇于自我批評》、《自習課能隨便說笑嗎?》是要說明道理的,要求寫議論文;而《日蝕和月蝕》、《水是怎樣變成冰的》是要講明什么事的,要求寫說明文。有的題目看不出明顯的體裁,這要根據命題者的要求來確定體裁。
(二)比較審題法
比較審題法就是找出一組或幾組相近的題目,讓學生在比較中弄清各個題目對作文要求的區別所在。如采取比較法指導學生分辨一組題材相近而體裁各異的題目:
1.《小松樹》(說明文)
2.《松樹禮贊》(抒情散文)
3.《松樹的啟示》(議論文)
二、培養立意能力
所謂立意能力,就是確定中心思想的能力。文以意為主,而“意在筆先”,文章必須觀點正確,中心突出。培養立意能力,要求學生做到:
(一)模仿范文立意
在閱讀教學中,結合范文進行立意能力的培養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例如:教師在講完《茶花賦》一文的立意后,讓學生自擬題目作文,抒發熱愛祖國、歌頌勞動人民智慧的心情,學生便能根據這一立意自擬出《長城賦》等題目。
(二)把教作文與教做人結合起來,提高立意
讓學生認識到作文與做人的密切關系:一個人的思想境界高,作文立意才高;一個人對事物認識深刻,作文立意才有深度。作文的立意正確與否、高與低,要靠人生觀、世界觀來保證。因此,作文教學必須通過各種渠道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修養、健康高尚的情操,還要求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生活,努力提高學生對生活本質規律的認識。這樣,寫起文章來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三)再觀察立意
正確、深刻的立意,來源于深刻細致的觀察與分析。當學生作文立意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設法組織學生再觀察,做到邊觀察、邊分析、邊寫作,在觀察中立意。再觀察立意的過程,實質是上引導學生由全面觀察到細致觀察,即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培養學生立意能力,不限于以上幾種方法,此外還有“析題立意”、“多角度立意”等方法。但是,要做到立意正確、深刻、新穎,就必須多方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直接發表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三、培養搜集材料能力
學生作文材料取源于觀察與閱讀分為兩類:一類是他們自己直接的生活經驗,是從家庭、學校、社會直接觀察獲得的;一類是從閱讀當中獲得的間接生活經驗。
(一)培養從觀察中搜集材料的能力
1.要注意培養觀察興趣
剛入中學的學生,首先要培養他們觀察興趣,使學生做到有意識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讓學生描寫“上課鈴響以后”、“做課間操”等非常熟悉的事件,有的學生不會觀察,有的觀察不細致,作文籠統;而善于觀察的學生,則寫得具體、生動。把這樣的文章讀給學生,不但能鼓勵寫得好的學生,而且也激起了寫得差的學生的觀察欲望和積極性。
2.要求學生全面、深入、細致地觀察,克服浮光掠影、粗枝大葉的毛病
觀察之前,要明確觀察任務,要求學生能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觀察,既要細致地觀察事物的外部形態,又要做到由表及里,注意事物的內容和彼此之間的聯系。
3.培養學生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找出事物之間本質區別的能力
讓學生在觀察中多比較,既要在靜止中對比,又要在發展變化中對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更加敏銳和深刻。
4.寫觀察日記
為了積累材料,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寫觀察日記要做到真實、具體,并寫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日記要定期批改、講評。
(二)培養從閱讀中積累材料的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材料,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正確思想、觀點,熟記有關人物、事件,標記或抄寫重點詞句和精彩段落,多讀多記有益的內容,為作文積累材料。
四、培養布局謀篇能力
布局謀篇能力,包括選材和組織材料兩種能力。它是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對材料加以分析、綜合,確定材料的剪裁和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
(一)選材要得當
1.材料要真實、具體,克服憑空編造的毛病;
2.選擇與主題要有直接關系的材料,克服羅列事例或生搬硬套的毛病;
3.選材要注意典型性,選擇最有說服力和表現力的材料。
(二)組織結構要嚴謹
為了培養學生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能力,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幾種常用文體的基本結構形式、開頭和結尾的方法、過渡銜接的方式,使學生明確只有做到剪裁得當、層次清楚、有頭有尾、銜接自然,才能使結構完整、嚴謹。
(三)編作文提綱
編作文提綱是培養學生布局謀篇能力的有效方法,作文提綱,就是用最概括、最簡練的文字,把審題、立意、選材、組材的結果文字化。這是動筆前最后一個步驟。
培養學生編寫作文提綱的能力,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編提綱的意義它不僅能保證作文順利完成,而且能防止寫作中丟三落四、顧此失彼的毛病。特別是對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有更大的積極作用。
3.指導學生編提綱的方法
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就一個題目編出幾個提綱,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的寫法可以是各式各樣的,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就文題自擬提綱。并要求學生將提綱抄在作文前面,批改時,首先檢查、批改作文提綱;作文講評時,對提綱編寫情況也進行總結、講評。像這樣有步驟、有目的認真訓練,學生編提綱能力就會逐步培養起來。
4.掌握提綱的一般形式
作文提綱一般包括文章的三個組成部分:開頭、中間、結尾。中間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這部分用來展開文章主題和主要內容,需要多下功夫,反復推敲,篇幅要比開頭、結尾長,可以分層來寫;文章的開頭、結尾不是文章的主體,不但要簡明扼要,而且要首尾呼應;文章的三部分之間要有機地配合,要過渡銜接自然,使全文形成一個整體。
五、培養修改文章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契訶夫說:“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凡是成功的作家沒有不重視修改的。實踐證明,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的一項基本能力。學生作文水平要提高,不能不會修改文章。
1.要有計劃、分階段地培養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每一個階段側重一兩個方面的修改訓練。學生剛入中學時,首先應該集中一段時間培養學生作文的審題能力;過一段時間應該培養學生突出主題進行刪改的能力;再過一段時間,應培養學生對全篇內容、結構修改能力。總之,不能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全面修改,否則,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喪失修改文章的信心。
2.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集體評改和學生自評、互改培養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3.把文章修改同評論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能修改文章,而且還能講出修改的道理。
實踐證明,為了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對學生進行上述幾方面能力的培養外,教師本身也應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朝著素質教育的目標,動腦筋、想辦法、扎扎實實地進行作文訓練,把學生培養成會學、會寫、樂學、樂寫具有一定寫作能力的一代新人。
【淺談中學作文教學】相關文章:
淺談中學美術教學論文06-23
淺談中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誤區07-02
中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淺談07-04
淺談農村中學課堂教學評價07-04
淺談鋼琴教學中學生的音樂表達06-23
淺談中學數學教學方法論文07-04
淺談新課標下的中學數學的教學方法07-04
淺談作文教學07-02
淺談案例教學07-03
淺談中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