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讀后感
庖丁解牛的讀后感
讀罷《庖丁解牛》對他的“進乎技矣”的境界驚嘆不已,在他與梁惠王的問答中,我仿佛親眼目睹了庖丁瀟灑自如地游刃于盤根錯節的筋骨間,聽見了“砉hua然向然,奏刀騞huo然”之聲。
那是一種不可名狀的自信和無人匹敵的高超技藝,但在欽慕庖丁的同時,也不免引起了我的深思。庖丁有言:“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可見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是一個普通的解牛者,然而一千多個日夜,他不知換了多少把刀才變成如今十九年使一刀的自己。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于它現時的明艷,卻不知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多少犧牲的血雨,奮斗的淚泉。”
誠然,庖丁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堅持與努力。“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目而神欲行。”這便是庖丁的成功之花,我想若沒有鮮血與熱淚,它也不會如此美麗的綻放。解牛如此,學習亦如此。
泰戈爾曾說過:“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學習是一個過程,并不是朝夕間所能改變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困難和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庖丁的精神 ——堅持與勤學。
庖丁解牛的手指一定是流過鮮血的,當你驚羨那雙血已干涸的手指爆發的能量,當你也想像他一般“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么就拿起筆桿去學習,探索課本的“天理”。
然而,要真正做到“批大郤,導大寂,因其固然,技經肯祭之未嘗”卻是不易的,但請不要放棄。一位外國學者曾經說過:“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既然已解,如土委地”。這便是庖丁的另一個品質——探索。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努力過,為目標拼搏過,才有機會成功。
莊子曰:“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我們要像庖丁一般,打好基礎,為未來鋪路,學習他的堅持與勤學,還有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庖丁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于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贊說:“你的技術是怎么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我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么運作。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消說碰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鋒利得仍然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運行,當然綽綽有余羅!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
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這時,我才松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庖丁解牛》這篇文章,解析了莊子的養生之道。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善刀而藏之,即在處理問題時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認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規律,累垮了身體,并成效甚微。這些人正像是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中的那只烏鴉。這只烏鴉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當它把嘴伸進杯子里時卻發現夠不到。它費了半天的勁,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與族庖。他們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及道理,只知道蠻干,歲更刀、月更刀,技藝沒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盡,可謂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規律與方法,并付諸實踐,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烏鴉,它后來想到了一個主意:把一些小石塊銜進杯子里,這樣水面就會上升,自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較一下同一只烏鴉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不難發現,前一次烏鴉費的力氣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沒有成功;后一次它發現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本質,幾乎沒有費什么力氣就獲得成功。
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樣:遇到節者有間,則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解牛有時會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礙,便要巧妙地避過,且加倍小心謹慎,集中精神去應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這種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這就好比人生處世,面對種種困難,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損。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絕倫,是因為他掌握了解牛的規律及方法,得養生焉。
我們要學會使用養生之道,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養生。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各門學科的學習要領,不采取題海戰術,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率的學習。
在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會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社會上,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以客觀規律為前提。這樣才能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庖丁解牛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譯07-03
庖丁解牛教學實錄07-01
《庖丁解牛》教學設計08-18
歷史典故:庖丁解牛06-30
歷史典故:庖丁解牛02-20
《庖丁解牛》讀后感04-30
《庖丁解牛》讀后感04-07
庖丁解牛讀后感01-12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03-08
庖丁解牛讀后感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