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教案
第15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
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
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漢武帝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2.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教師可借助于計算機、
錄像片、投影儀、掛圖或模型進行講解,增強直觀性,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3、經濟措施: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4.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5、作業:課后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