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寒食節的來歷和意義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寒食節的來歷和意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寒食節是什么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后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的來歷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后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
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后,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
寒食節的意義
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
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
寒食的活動
活動多,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吃寒食面的習俗
于每年寒食節和清明節只差一兩天(有時甚至會重疊),“清明節死還是寒食節死”這句話就作為表示“沒有什么差別”、“沒有什么意義”的意思流傳了下來。
寒食節期間正處在初春之時,寒冷的氣息逐漸退去,萬物復蘇,野地里也開始遍生艾蒿。作為寒食節不可缺少的一道節日食物,艾蒿常常被做成年糕或漂亮的糯米團,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也常常會見到它的身影。
在寒食節的當天也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習慣。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提前準備好涼拌的豆芽等涼菜以及冷飯,或者是準備好一種叫做“寒食面”的蕎麥面條作為這一天的食物。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吃寒食的習慣也漸漸不像以前那樣被嚴格遵守了。
【寒食節的來歷和意義】相關文章:
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07-01
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11-17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07-03
簡述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04-01
寒食節的來歷分享07-03
寒食節的傳說與來歷07-03
有關寒食節的來歷07-03
寒食節的來歷短文07-03
寒食節的來歷與風俗07-03
寒食節的來歷簡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