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解哲學的一把鑰匙作文
由于西式教育形成的邏輯思維慣性,現代人(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在理解中華傳統哲學時出現了很多偏頗。比如,由于西方歷史上曾出現關于世界本原的“四元素說”,便因此把中國的“五行理論”理解為“五元素說”,并由此把中國傳統哲學定性為“樸素的唯物主義”。其實“五行”中的每一行并非指的是某一具體物質,而是有其特定的內涵。要理解這一點,必須了解中國人的獨特思維方式--二重抽象。
比如“木”(古代即樹)行,并非指“樹”這一具體事物,更非指“木頭”這一物質,而是代表春天,其主要內涵為“生發”(生長發育)。春天一到,樹木泛綠發芽,萬物一片生機勃勃。古人首先從春天的景象中抽象出“生發”這一概念--這是第一重抽象。同時,由于最能體現春天特點的是“木”(樹),所以古人把“木”的一些具體屬性抽掉,而只留下它“生發”的屬性,并用以表達“生發”的概念--這是第二重抽象。經過這兩重抽象,“木”脫離了它最初的含義而具有了“生發”的含義,成為“五行”之一。
同樣,古人從夏天中抽象出“炎上”(炎熱向上)的屬性,從“火”中也抽象出“炎上”的屬性,并用“火”來表達“炎上”的含義。其余各行類似。
二重抽象所得的概念與其原來所代表的事物有密切的聯系。如木在自然界中生長在土里,并能制約土(固定土壤,貫穿土壤等),于是有“木克土”的關系;木的生長離不開水,于是有“水生木”的關系。但二者又有根本的區別,木行絕不等于就是樹這種事物,如樹可能是活樹,也可能是死樹,還可能是別的狀態,但只有樹的與“生發”有關的屬性才能與木行聯系,其余屬性是不能聯系的,即是已經抽掉的屬性。
二重抽象與傳統文化中形象化的方法有相通之處,用“木”來表達“生發”更形象、更直觀。但二者又有區別。形象化僅僅是對原概念的解釋表達方法,而二重抽象后的概念即是原概念本身。如“十萬八千里”可以形象的解釋“遠”,但并不就是“遠”本身。而“木”表示“生發”后,“木”就替代了“生發”而表示“生發”的意義。
二重抽象也不是二次抽象。二次抽象是對抽象概念的再一次抽象,如數學就是二次抽象的產物,“3”是把3只、3頭、3個等概念中的其他屬性全抽掉,只留下“3”這個數的概念。而二重抽象是兩個層次的抽象,首先從萬事萬物中抽象一次,然后從某一事物中再抽象一次,最后用抽象后的一事物表達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拔逍小奔词侨绱。再比如“道”這一概念,首先從整個宇宙中抽象出“宏觀整體”這一概念,然后從“道路”中抽象出“途徑”這一概念,并用“道”表示“宏觀整體”,即“道”是把握萬事萬物整體的途徑。(大致如此,因為道只可意會,用現代語言無法準確描述)
在集中傳統哲學的《道德經》中,對“二重抽象”多有描述。如《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即“道,可以認為是通常所指的道,又不是通常的道。名,可以認為是通常的名(具體事物的名稱),又不是通常的名。無,是為天地起源時的狀態所起的名字;有,是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所起的名字。所以,要經常無(舍棄具體事物),以便觀察天地運行的規律;經常有(包含具體事物),以觀察天地運行的結果。(有和無)這二者,本源相同而叫不同的名字,都源于抽象(無是抽象掉所有具體事物,有是指具體事物的全體,而不是指某一具體事物,仍然是抽象),抽象了又抽象,是認識各種奧妙(本源、規律)的門徑。”《道德經》中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意即“做學問要逐漸增加,把握道(宏觀規律)要逐漸舍棄(具體事物),即抽象,抽象了又抽象,以達到無為(沒有具體事物)的境界!
【理解哲學的一把鑰匙作文】相關文章: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鑰匙作文03-13
文化是一把智慧的鑰匙作文07-02
總有一把鑰匙屬于自己作文03-12
我要發明一把鑰匙作文05-29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職場故事07-01
職場一把鐵鍬的哲學故事07-04
《懶惰哲學趣話》閱讀理解習題07-02
螞蟻的哲學閱讀理解測試題07-03
《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讀書筆記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