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諸葛亮北伐對曹魏經濟的影響
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雖然在魏、吳、蜀三國并立中,魏國最強,蜀國最弱,但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指揮的蜀軍曾給魏國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和震驚,卻又因失誤和客觀條件限制而撤軍,這里有雙方力量對比的問題,又有謀略的運用問題,其間的諸多經驗和教訓,仍有借鑒的價值。小編帶來的諸葛亮北伐對曹魏經濟的影響。
曹魏經濟發展狀況
東漢末期,因為天災戰亂,社會受到破壞,使得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部份豪強世族紛紛率領族人,建立塢堡以自衛。在其周圍從事生產活動后,漸漸成為自給自足的莊園制度。塢堡和莊園制度都影響后來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模式。由于東漢朝廷的崩潰,無人重鑄磨損不堪的銅錢,加上大量私錢出現。到三國鼎立后,新發行的銅錢未能廣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實物為主要貨幣。
東漢末年,時人仲長統說:“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無民者,不可勝數。”廣闊的中原地區變成一片荊棘叢生的荒野。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了恢復和發展北方的經濟,解決軍糧不足與群眾生活需要的問題,就吸取兩漢在邊疆屯田的成功經驗,推行了屯田制度,保護了社會生產力。據《晉書·食貨志》載:“郡國例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倍讲芪汉笃凇白詨鄞旱骄⿴,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于江淮,資食有儲!蔽羧栈臎鰵埰频木置嬉褳榉睒s富庶的景象所取代。
曹魏的田租戶調制乃繼承了兩漢的賦稅制度而有所改革。從田租看,漢代是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的分成田租制,曹魏改為畝收四升的定額田租制。兩漢統治者向農民按分成制收田租,系多產可以多收,曹魏按定額田租向農民征稅,則增產亦不能增收,故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之愿意精耕細作,多產歸已。
三國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田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東南達淮南;東北自幽燕,西南至荊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這使得社會秩序恢復,增強曹魏實力。曹魏在籍人口有443萬人,滅蜀后達537萬人,現代學者考慮未納入的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則曹魏境內約有1300萬人。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青龍元年關中一帶辟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堿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諸葛亮北伐對曹魏經濟的影響
諸葛亮一伐中原時,曹睿命大將張郃率步騎精銳五萬出長安。同時命大將軍曹真督關右諸軍十幾萬,前后用兵達二十萬。二十萬是什么概念?我們以司馬懿征遼東來比較。當初司馬懿討伐自立燕王的公孫淵,出兵四萬。而就這四萬兵馬,朝廷負責內務的大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動用四萬軍隊尚遭非議,出動二十萬則不可想象。
諸葛亮的北伐確實是曹魏的心頭大患。也許大家會認為保家衛國不是有邊疆大吏嗎,而且軍隊數量遠在蜀軍之上,何必屢屢出動中央軍?其實不行。司馬孚曾上表朝廷說:“諸葛亮每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彼抉R孚一語道破天機,其實是諸葛亮每次率軍進攻關中,當地駐軍總是抵抗不住,不得不調用中央軍。這與張郃、司馬懿每次救火的情景相吻合。有一次曹睿還親口對司馬懿說:隴西之局勢,非卿不可當之。
張郃在對抗諸葛亮的一伐時救援人馬是五萬,對抗二伐時也有三萬。而且皇帝曹睿也是屢出王師,第一次抵達長安,第二次駐守河南郡,可見諸葛亮對其的威脅。而另一方面,王師屢出,耗費糜廢!沿途蹕道、驛站、行宮開支可謂鋪張,而張郃人馬的減少也可部分印證體現實際負擔的加重。
從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死,到238年春司馬懿出長安征討遼東,相隔僅三年。當初動輒發動五萬中央軍加上十幾萬邊軍的朝廷連出動四萬軍隊還要反復討論,何以差距如此之大?可見曹魏的經濟或朝廷財政收支在與諸葛亮的長期軍事斗爭中背上了沉重包袱。因此,曹魏朝廷出兵抵抗諸葛亮北伐確實是國庫開支的大頭。
諸葛亮三伐時,曹魏因種種因素未動中央軍,結果邊軍雍州刺史郭淮便丟失了武都、陰平二郡,而諸葛亮也見好就收。
諸葛亮四出祁山時,對于是否調動中央軍,曹魏大臣中開始有意見了。認為“亮軍無輜重,糧必不繼,不擊自破,無為勞兵”,還有的說建議先割“上邽左右生麥以奪賊食”。但無論哪種意見,大臣都是反對朝廷動用中央軍的,原因很簡單,負擔太重!可這次,皇帝一句也不采納,再次抽調中央軍增援前線!扒昂笄脖鲂酰ㄋ抉R懿)軍,又敕使護麥”。
在減輕朝廷負擔時,司馬孚的計劃是“遣冀州農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余,待賊有備矣!边@就是祭出兵屯的殺手锏!目的是以邊軍力量自給自足,而不動用中央財政。這時關中大饑,司馬懿也上表調冀州農丁移屯上邽。可此番計劃,又被諸葛亮打破。不但丟了上邽的熟麥,而且損失近萬人,那五千冀州農丁全部泡湯,而且糧食還被蜀軍割走。
曹魏西線戰局愈加被動,戰區已經陷入“關中連遭賊寇(蜀軍),谷帛不足”(《晉書列傳二十六卷》)的局面。司馬懿被迫嚴防死守,這時蜀漢大臣李平(即李嚴)因運糧不濟,矯詔召回諸葛亮,暫緩了魏國危機。
最后一次,諸葛亮將軍隊推到距離長安僅六十公里的渭水南岸——五丈原。諸葛亮招呼東吳出兵策應,并致信給東吳丞相顧雍談五丈原地勢,其處河濱之上,地勢平坦可屯田(語出《水注經·渭水》)。也采取兵屯方式,竟然和魏國當地百姓相處融洽。利用魏國土地聯合屯田,準備進行持久戰。這一對魏作戰新思路讓曹睿更加震恐,特派大臣辛毗下詔不讓魏軍出戰。司馬懿也是深諳圣意,和諸葛亮對峙于渭水。同時在一次外交來使的洽談中得知諸葛亮“食少事繁”,認為諸葛亮不能長久。于是堅定了死守之心,哪怕接受婦人巾幗。
公元234年秋,天薄蜀漢,諸葛亮病死,曹魏去掉了心腹大患!曹魏君臣長舒一口氣,三個月后曹睿大修宮室,開始了后半生的驕奢生活。蜀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基本終止了北伐,直到姜維掌權。
魏明帝時期物價繼續攀升,而且由于以貨易貨的狀態時間長久,人間巧偽漸多。有人把谷子泡水,再來換取布匹,賺黑心利潤。而賣布匹的也不含糊,拿很薄的絹去換當年的谷物?梢妵医洕靵y到何種地步!也就是說金融失控之后,國家經濟秩序也陷入了混亂。曹睿被迫進行市場整頓,可結果卻無效!半m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國家經濟繼續失控。加上“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為此,司馬芝等舉朝大議(也就是全部有資格上朝的大臣都來嚴肅的探討國家經濟問題),決定重新啟用五銖錢。以上的反復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天下未并,戎車歲動。這“戎車歲動”表明了諸葛亮的北伐給曹魏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
相反,諸葛亮理政時期蜀漢的經濟狀況卻好于曹魏和東吳。諸葛亮將蜀錦出口(對魏、吳、越南、羅馬出口)作為軍費來源的大頭,而蜀錦的生產是國營。同時他還大力發展鹽鐵業,將武器裝備精良化,步兵、弩兵戰斗力獨步三國。而諸葛亮對傳統賦稅大項,未見有所增加。因此沒有激起民變,緩和了階級沖突。而當初曹操征關中馬超,導致河間蘇伯、田銀起義,引發幽、冀兩州響應;征漢中時,南陽百姓因為攤派的徭役太重,而爆發了宛城及其周圍大別山區、郡縣等地起義。這類情況在蜀漢的諸葛亮時期卻沒有出現。
因此,在經濟發展方面,弱小的蜀漢以威武自強的姿態對曹魏關中經濟區實行了毀滅性打擊。關中是傳統經濟強區,一旦關中受累則牽動全國,最終延緩了曹魏全國經濟復蘇的步伐,諸葛亮北伐實是上兵伐謀之策。
諸葛亮死后蜀漢一度自守,使曹魏陸續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屯田恢復國力,終于在正始年間實現了經濟復蘇。在淮南經濟區一帶形成了規模宏大的軍事集結,以及戰時軍需生產的集中地,為統一天下奠定了物資基礎。但就在這時,“高平陵政變”引發了“淮南三叛”,曹魏統一天下的步調再次受阻。
諸葛亮北伐對曹魏經濟的打擊
三國蜀建興六年至十二年(228―234年),蜀丞相諸葛亮前后五次出師攻魏,進攻雍州西部渭水以南地區。
諸葛亮按照“西出祁山,進據隴右,相機攻占關中,再進取中原”的戰略方針,先平定南中,以鞏固后方,積蓄力量。于建興五年(227年),親率大軍進駐漢中,密謀策反魏新城(今湖北房縣)太守孟達歸蜀,以威脅南陽,牽制魏軍。六年正月,諸葛亮首次出師攻魏。孟達通蜀事泄,被司馬懿率軍擊殲。魏明帝曹苯駐長安,派左將軍張A率兵5萬拒戰。由于蜀將馬稷失守街亭,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八月,司馬懿率魏軍主力攻吳,大敗于石亭。十一月,諸葛亮乘機再次攻魏,出散關進圍陳倉,魏將郝昭據城堅守,強攻20余日不下,糧盡退還漢中。七年,諸葛亮第三次攻魏,派陳式出陽平關攻占武都、陰平二郡,自率主力進至建威,逼退魏援軍后,撤回漢中。九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攻魏,再出祁山,北趨上邦,以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司馬懿率軍拒守,堅不出戰,雙方相持四月,蜀軍師勞疲憊。適逢雨季,因軍糧運輸困難,中都護李嚴假傳詔令,命蜀軍撤回。途中,諸葛亮設伏殺魏將張A。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攻魏,率軍10萬出斜谷,屯兵五丈原,同時遣使者約吳出兵協同攻魏。司馬懿率軍在斜谷外渭水南岸據險設防。五月,吳軍應約三路出兵攻魏。魏明帝曹輩扇 拔魘囟攻”戰略,親率大軍反擊吳軍。吳軍奉命主動后撤。蜀魏兩軍相持百余日,蜀軍無隙尋機決戰,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卒軍中,蜀軍只得退往漢中。
此戰,諸葛亮不顧戰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之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
六出祁山未有寸功之我見
政治:在三國相對穩定的時期,各國政治都比較清明,魏國國主曹丕至曹睿至曹芳,雖無有曹操的雄才偉略,但作為守成之君尚無明顯過錯。反觀蜀國卻存在政治混亂的問題。由于蜀地偏遠,教育落后,人才匱乏,在朝輔政的官員有限。且劉備剛剛建立蜀國政權就在白帝城病死,隨劉備東征西討的第一代輔臣僅剩下諸葛亮和馬謖等幾人,而第二代謀臣如蔣婉、董允、費等人則由于諸葛亮的事必躬親而缺乏鍛煉機會,政治才能沒有得到磨練。只有蔣婉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才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由于第一代謀臣和第二代謀臣共事時間過短,缺乏彼此之間的信任。其中董允、譙周、李嚴等是反對諸葛亮北伐的。這在政治上對諸葛亮北伐是不利的。而劉禪生于安逸又沒有兄弟和他爭奪皇位,所以劉禪本身沒有什么才能,更缺乏做君主的威信,對臣下的約束力和對軍隊的威懾力都有限,從而造成蜀軍的士氣低落,缺乏為君主效命的決心。由于上述原因,只有諸葛亮在朝中的時候才能保證蜀國的政治清明,一旦諸葛亮出師北伐,朝廷必然陷入國中無人的窘境。而宦黨勢力則在此期間得到膨脹,由于宦黨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最腐敗的因素,宦黨輔政必然造成國政混亂,最終影響諸葛亮北伐的成果。反觀魏國,由于謀臣和君主的權利協調,政治清明,老百姓對漢室政權逐漸失望,曹氏政權逐漸成為正統,這也是諸葛亮急于北伐的原因之一。
經濟:由于三國時期軍閥長期的割據混戰,各國經濟基礎都比較薄弱,不具備統一的經濟條件,而曹氏政權所在的北方是當時的經濟中心,經濟相對發達,生產技術也相對先進。又由于北方是最早安定的地區,經濟恢復時間較長,比其他兩國更具有統一全國的經濟條件。從曹操開始,曹魏一直在北方實行屯田制,大量流亡的農民都習慣于在北方耕種,而蜀國雖然比較適合種植農作物,但由于長期處于落后地位,經濟實力無法和魏國抗衡。而此時只是經濟中心由北向南的第一次轉移,南方的經濟還遠遠不如北方。再從國土面積上來講,魏國的土地面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蜀國和魏國的戰爭等于是一隅抵全國的戰爭,魏國可以從全國征調物資來贏得戰爭。
外交:在外交中,荊州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吳蜀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也是統治利益上最直接的矛盾,而根本矛盾在于兩國都在防止被對方吞并,由此可見荊州的矛盾只能減化而不能調和。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是很大的。首先,這里是蜀國的重要賦稅基地,這里最靠近北方,相對于四川和江南地區,這里經濟基礎較好。其次這里是重要的軍事基地,這里即是江南的門戶又是北伐的出口。從荊州出兵可以直接到達東都洛陽,威脅整個魏國的統治。從關羽水淹七軍迫使曹操差點遷都就可以看出。而諸葛亮前半生的謀略都是圍繞荊州展開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講:“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戰略要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變,將軍可命一上將以荊州之兵以出宛洛,將軍則領益州之兵以出秦川,百姓豈不簞斯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所言,則江山可定,漢室可興矣!庇捎陉P羽的大意使蜀國丟失了這個重要基地,使蜀國東西兩線夾擊魏國的戰略計劃落空,后期諸葛亮聯吳伐魏也是為了彌補荊州丟失造成的戰略被動?上G州的丟失使劉備喪失冷靜,舉傾國之兵伐吳,73萬大軍死于非命,使蜀軍遭受了從未有過的慘敗。后期吳蜀雖暫時聯盟,卻由于出于自身統治利益的考慮,吳國對蜀國的北伐并未給予真正的支持,從而使魏國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勢。吳國卻在此時保存實力,導致吳蜀聯盟名存實亡。
人才:在亂世中,要想完成統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蜀國在培養和招募人才方面沒有一套合理的制度,一度使蜀國出現了國內無人軍中無將的尷尬局面。連廖化這種土匪出身的人也可以成為先鋒。而蜀國過國主劉禪懦弱無能也是缺乏一套合理的人才培養制度,蜀國沿用東漢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下下之策。
軍事:孫子兵法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戰。在政治和外交上,蜀國沒有占到任何優勢,為贏得統一全國這一戰略目的,最終只有靠戰爭手段達到戰略目的。而在經濟上,蜀國國力較之魏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從上述原因分析,軍事作戰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大。當然,戰爭難度的增大從客觀上更能突出軍事家的才能。也由于上述原因,六出祁山的戰爭才能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如果你僅從上述原因中分析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有寸功的話,你將錯過最精彩的過程。當然,戰爭不是小說,戰爭的藝術性和慘烈性也不能達到小說所演繹的高度。首先我們從戰爭的正義性角度來分析。從小說中來講,諸葛亮是為了恢復漢室江山而北伐,是正義的,但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是兩個王朝之間的兼并戰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當時統一全國的時機并不成熟,戰爭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發展,更多是帶來了災難,百姓遭受連年戰爭之苦,中原的農業文化相對倒退,從這個角度來講戰爭也是非正義的。從戰爭的進程上來看,蜀軍在大多數時候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處于戰略進攻狀態,諸葛亮在用兵、布陣、設計等決定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方面占有優勢,所以魏國軍隊基本處于戰略防御階段,雖然魏國幾次改變主帥人選,依然沒有改變在戰爭中的不利地位。當然,魏國統帥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抗中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從戰爭全局來講,蜀軍遠來,軍糧運輸不利是蜀軍的天生缺陷,補給線過長,給蜀軍也造成很大麻煩,雖然諸葛亮在戰爭中極力克服這些缺點,但他無法超越實際,終究歷史把他推向了失敗。而魏軍統帥司馬懿充分利用上述缺點,處處設防,層層設防,采用拖延戰術,延緩蜀軍的進軍速度,利用時間將戰爭被動轉化為主動。所以在戰爭中,諸葛亮總是使用各種計策誘使司馬懿出戰,達到他速戰的目的,而司馬懿一直堅守不出,形成了這一時期的戰爭特點,也是不同于其他戰爭的具體特點之一。從人才角度來講,蜀軍就處于明顯劣勢,劉備的五虎上將,只有趙云參加了早期的北伐戰爭,但由于年事較高,沒有作出應有的貢獻,而蜀軍第二代將領作戰能力較差,唯一的名將魏延卻有反心使諸葛亮不能放心使用,而姜維作為第二代將領的佼佼者卻因諸葛亮缺乏智謀之士只能留在諸葛亮身邊,不能參與一線戰爭。在古代以人為主的戰爭中,缺乏名將在戰爭中是十分被動的。而且會造成士氣低落。反觀司馬懿領導的魏軍則名將如云,張A、王雙、郭淮、郝昭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這一項目上,魏軍占據明顯優勢。從武器裝備上來講,蜀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諸葛弩,使蜀軍實力有很大增強,諸葛弩對對方騎兵威脅較大,從而彌補了蜀軍缺乏名將這一劣勢。司馬懿堅守不出也是害怕蜀軍這一厲害武器。從兵源數量上來講,魏軍還是占有優勢的,但由于長期處于戰略被動,處處設防造成兵力分散,優勢無法發揮。從戰術上來講,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由于劉備托孤之重,諸葛亮用兵更加謹慎。在戰爭中,謹慎固然重要,但冒險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風險大小往往同戰果的大小成正比。首先,諸葛亮放棄了從斜谷進兵直襲長安的戰略,采用平推式的戰法,雖然更加保險,但延緩了進軍速度,不能給魏軍以致命打擊。雖然諸葛亮在戰爭中不斷取得局部勝利,卻無法積小勝而成大勝,很難取得戰爭的全盤勝利。而在三國后期,鄧艾冒險偷渡陰平,一戰奪得蜀國江山,這就是冒險精神的作用。而從諸葛亮六出祁山扮演的角色來講,對他北伐也是十分不利的,諸葛亮最善于謀略而不是前線領兵打仗,和西漢宰相蕭何類似,而劉備的早逝把諸葛亮推到了戰爭的第一線,使諸葛亮扮演了一個并不擅長的角色,這也是北伐悲劇的原因之一。再從諸葛亮的性格來講,諸葛亮為抱劉備知遇之恩,凡事竭盡全力,事必躬親。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戰爭失敗的偶然性,但同時影響了諸葛亮在戰爭中對全局的把握,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正是這個道理。使用馬謖鎮守街亭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的。而長期的勞累和思考給諸葛亮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隱患,最終一代賢相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風中病逝,這是最遺憾的結局,也是最無奈的結局。
【諸葛亮北伐對曹魏經濟的影響】相關文章:
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04-19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03-23
諸葛亮的故事04-22
諸葛亮的作文01-03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12-19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04-18
關于諸葛亮的作文04-27
諸葛亮求婚的歷史典故12-18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