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手抄報內容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冬至手抄報內容大全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對手抄報很是熟悉吧,手抄報要求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究竟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冬至節氣時間
常見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因為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和清明一樣,冬至日被稱為“活節”。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冬至的歷史淵源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周代的正月等于現代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
《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的文化記載
【詩詞】
《小至》——杜甫
《冬至》——杜甫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燕京歲時記》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唐韋應物
【諺語】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冬至的民俗活動
冬至節又稱為稱冬節、交冬,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節氣的起源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么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冬至相關內容
冬至溫度較低;又經常會有冷空氣侵襲;接受到的熱能低于發散的熱能,因此冬至后的一段時期內溫度還會比較冷,甚至比冬至節氣時的溫度還要低,冬至后是小寒和大寒節氣,小寒、大寒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以“寒”字命名的節氣,過了這段時期,也就出了冬季,等到了立春節氣就正式進入春季了,溫度也會越來越暖和起來。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三個節氣,這個節氣和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等節氣一樣,都是從天文角度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
中國自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日,皇帝祭天祀祖,奏“黃鐘之律”以應節氣,接受百官朝賀;民間亦祭祀祖先、神靈,向父母長輩拜節延壽,親朋間互相走動賀冬。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陽氣始生,陰氣仍盛,有陰曲陽伸特性的蚯蚓交纏在一起。
二候糜角解
與鹿同科的麋也在此節氣逐漸解角。
三候水泉動
陽氣初生,地底的水泉開始流動。
冬至習俗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冬釀酒
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百姓在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大家對生活的美好祈愿。
喝羊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冬至諺語
1、冬至晴,春節陰。
2、落雪勿冷,融雪冷。
3、冬節丸,一食就過年。
4、冬至地干燥,鐘響人咳嗽。
5、大雪紛紛落,明年吃饃饃。
6、今年麥子雪里睡,明年枕著饅頭睡。
7、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蟲害一掃空。
8、半上午插犁,半下午停,中午前后把地耕。
9、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
10、冬天驟熱下大雪。
11、陰過冬至晴過年。
12、冬至暖,烤火到小滿。
13、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
14、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15、立冬時開始收割或收割完畢。
16、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17、臘月暖,六月旱;臘月寒,六月水。
18、正月寒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19、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20、冬至無雨一冬晴。
21、霜前冷,雪后寒。
22、冬至雨,小寒見霜凍。
23、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24、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
25、今冬麥蓋一尺被,明年饅頭如山堆。
26、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蟲害少。
27、雪落有晴天。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 (造句大全www.zJV.net)
28、大雪封了河,船民另找活;大雪河未封,船只照常通。
29、下雪不冷化雪冷。
30、立冬發霧冬至雨。
冬至來源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冬至手抄報內容11-09
中考手抄報內容02-05
體育的手抄報內容01-10
青春手抄報內容03-07
科技的手抄報內容08-09
文明手抄報內容02-28
愛耳日手抄報內容03-03
走進春天手抄報內容03-14
寒假英語手抄報內容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