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圓的由來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那么,你知道冬至為什么吃湯圓?下面由出小編來給大家解答。
冬至圓的由來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倍脸詼珗A,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閩臺地區
簡介
閩南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閩臺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F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傳說
在臺灣,說起冬節圓粘門環這一節俗,還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
從前,有年冬節,臺灣某地三個流浪街頭的乞丐,做母親的饑寒交加斷了氣,女兒痛哭一場后,決定賣身葬母,可是父親也餓得難以行走,女兒就把剛剛討來的幾個冬節圓送給父親吃,父女推來讓去好幾次,做父親的才含淚把冬節圓吃下。臨別時,父女約定,女兒不管到哪家打工,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今后做父親的就不會找錯門了。說罷,父女抱頭痛哭一場就天各一方了。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計,對東家說:“冬節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睎|家很迷信,聽罷也覺得有理,就叫丫環將兩只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秋去冬來,五年后,父親終于找到了在門環上粘冬節圓的這戶人家,父女團聚了。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節,父女倆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后來,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托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節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
寓意
如今,分離在海峽兩岸的親人,更希冀祖國早日統一,親人團聚,他們每逢冬節更喜愛在門環上粘上兩個耀眼的冬節圓。那白白的冬節圓,象征著純潔的親情;紅紅的,象征著吉祥的蘊意;圓圓的,象征著家庭的團圓;甜甜的,也象征著生活的甜蜜;連那很粘很粘的糯米,不也象征著親人的骨肉相聯嗎?
各地風俗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餃子是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澳髢龆洹笔嵌梁幽先顺燥溩拥乃追Q。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捏凍耳朵”此種習俗,后來逐漸發展成為“餃子”和“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圓的由來】相關文章:
冬至的由來09-20
冬至節的由來07-03
冬至節氣的由來07-03
冬至節日的由來07-06
冬至的節氣及由來07-12
冬至的由來及習俗08-28
冬至掃墓的由來07-01
有關冬至的由來07-01
冬至節氣由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