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雕塑孩子的性格
兒童的性格是可以雕塑的
近年來,日本學者認為,通過行為可改變性格。這就給我們的心理治療和兒童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我們要培養人們尤其是兒童良好的行為,以此幫助他們改變性格上的弱點;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性格,孩子幼小時是培養良好性格的黃金時期。
情感剝奪實驗說明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環境的撫育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有人談到性格就說它與遺傳因素有關系,說生就的脾氣,長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實不盡然。英國有個心理學家叫愛森科,他在人格理論方面主張人格緯度,緯度的一個極端是外向,另一個極端是內向,所以在緯度之間就有許多等次。他認為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是綜合性的,或者偏內向些,或者偏外向些。愛森科的人格緯度理論的產生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認為人格是可以在緯度上移動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員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一位母親是強迫癥患者,她有一對雙胞胎,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總是馬上就給他們洗臉,洗腳,都洗完,放在床上,不許下地,不讓他們和鄰居小孩子接觸。她有潔癖,怕臟。強迫癥是在完美性人格的基礎上產生的,完美性人格在醫學心理學中就是強迫性人格。
這種人格的缺陷表現在愛思考、多疑、辦事很守規矩,平常擔心的時候多,放心的時候少,總有一種不安全感,辦事求完美。所以這種性格如果再受到一些心理刺激,就很容易誘發強迫性神經官能癥。如果從小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很可能導致孩子將來也成為強迫癥患者。
成長被包辦 孩子容易自卑
經常有來訪者或朋友抱怨:我家孩子4歲了,還需要喂飯吃;我家孩子6歲了,洗澡還需要家長幫;我家孩子怎么就不像人家孩子那樣會自己收拾玩具呢?
生活中我們也?吹竭@樣的場景,家長端著飯碗,苦口婆心求著孩子吃飯,孩子心不在焉地玩,勺子喂到嘴邊也不張嘴,一頓飯要花一個小時才吃完;孩子玩玩具,家長在旁邊指揮這么玩那么玩,還不時拿來新鮮玩具吸引孩子注意,最后玩具扔一地,剩下家長一邊嘮叨一遍整理;孩子該洗澡了,家長不放心地問,知道怎么洗頭嗎?要低著頭閉上眼睛,先打洗發水再沖水……孩子出來,又責怪說這里沒洗凈那里還有泡沫,“下次還是我給你洗吧”。
這些父母有一個共同特點,成了孩子生活的代辦人。那些本來經過鍛煉可以自然發展的能力,被家長們的批評、指責、保護牢牢束縛住。其實,從孩子有了乳牙,可以自己拿勺子開始,吃飯基本上就可以自己搞定。收拾玩具、洗澡這樣的基本生活事項,隨著孩子協調能力的發展,經過一定訓練也可以完成。
家長們為了自己省事省時間包辦代辦的結果就是,自己操心受累,還阻礙了孩子的良性發展,具體來講,有如下幾方面:1.孩子過于依賴家長。凡事都有家長動手,孩子就會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僅磨滅了獨立的意志,更養成了懶惰依賴的壞習慣。2.影響肌肉群發展。孩子做事情的過程中,靈活性、肌肉和協調能力等也會得到發展,家長凡事代辦,剝奪了孩子發展的機會。3.阻礙孩子發展自我,認識世界。孩子認識世界和自我的過程,需要通過和周圍的互動來進行,一個被父母保護起來的孩子,如何和周圍互動?聽不見不同的聲音、觸摸不到周圍的冷熱,如何能看清自己的位置?4.影響自信心的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差也影響著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如社會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從而影響其做事的信心。5.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生存焦慮,膽小怕事,甚至會患上焦慮癥、抑郁癥。當孩子到一定年齡,卻仍無法把控自己的基本生活,他會懷疑自己,擔心自己沒有足夠能力養活自己。所以,要么啃老,要么焦慮地生活。
家長該如何放手,避免成為代辦者呢?
首先,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在適當的時候適度放手,給予一定引導和行為訓練。比如,當孩子基本可以握住勺子想哪兒指哪兒時,家長可以把飯盛到小碗里,做出示范,鼓勵孩子拿著勺子自己吃。需要注意的是,開始要允許孩子玩飯,用手抓,一頓飯吃得滿臉滿桌子都是。嘗試幾次后,就能慢慢學會自己吃飯了。其次,做孩子的支持者,鼓勵他去探索未知的事情。比如孩子去洗澡,告訴他,有什么做不來的,喊爸爸媽媽。要允許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適當地付一些“學費”,比如,打壞東西、弄臟衣服、洗不干凈等。再次,做孩子的協助者,而不是代辦者。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手工課就是給家長開設的,小朋友自己不會做也不愿意做。在做手工的過程中,家長做支持者、協助者,啟發引導孩子完成作品,不僅是很好的親子互動時間,也能引領孩子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建立自信。
媽媽太強勢不利于孩子成長
有的家庭里媽媽非常強勢。幾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媽媽一個人說了算,經常當著孩子指責父親,貶低父親的形象,這不好,那不對。為孩子教育夫妻發生爭吵,并且否定父親的方法,父親對孩子教育不插手了。媽媽說什么是什么。
孩子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由媽媽教導、指揮、安排。孩子的一切事情三下五除二地為他搞定,不讓孩子動手。把兒子作為情感依托的唯一對象 。
家里怎樣裝修、早上起床丈夫和兒子穿什么衣服、晚飯吃什么、周末去哪里、孩子學什么特長等等。 家里大小事都是媽媽作主,爸爸猶如傭人一般唯令是從,孩子當然更沒有發言權。
媽媽事事幫孩子想好,并且要求孩子按照規定的道路去走,認為自己安排的一起,都是有利于孩子的。孩子只要按自己的思路走,就能按預定軌道,接近并達成目標。
其實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漸的迷失自我,喪失自主選擇的權利,缺少自立的能力,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
總拿孩子的短處跟別的孩子的長處去比較,看不到孩子的點滴進步,一旦考試或其他方面稍有差錯或失誤,家長就會責怪,一旦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就會遭到責罵。
其實這樣的生活是很累的,一旦感覺不如別人,就會很失意,出現一些不良的情緒,而這不好的情緒也會很快的傳染給孩子,使整個家庭都失去快樂。
母親的言行,對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起著相當重要和直接的作用。如何正確地引領孩子健康成長,卻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母親所欠缺的一種技能。
父母雖然都愛孩子,但無意中忽略父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個認同對象。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代替另一方的付出。爸爸媽媽是孩子最早認識的同性和異性,和他們的友好相處,能讓孩子習得長大后與同性異性朋友相處的方法,這決定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父親角色缺失的家庭中的男孩子,會缺乏對男子漢的正確定義,缺乏陽剛之氣。在一個家庭中,媽媽比較面面俱到,爸爸能夠在關鍵事情上做定奪,孩子也能民主參與家庭的種種的討論和決定,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才能體會到親密、尊重、平等。
母親要學會在家中幫助父親樹立形象,不能當著孩子面批評和指責父親,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人的尊重和信任。強勢的母親也要學會溫柔,語音語調要溫和有禮,不能太盛氣凌人。否則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
和諧的夫妻感情能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而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夫妻兩人感到幸福和快樂,這種幸福和快樂會不知不覺得影響和感染給孩子,那么孩子的成長也會快樂。
在孩子面前媽媽要給爸爸夫妻平等的地位和空間,讓孩子有機會發展跟爸爸之間的感情,同時夫妻要互相尊重兩人之間的差異,協商合作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的獨立自主的尊重的家庭氣氛。
現實生活中,媽媽強勢的現象后果也很可怕。母親灌輸給孩子的思想是爸爸的作用逐漸被忽視。在孩子的心目中,媽媽正逐漸失去溫柔、體貼,而變得強硬、嚴厲。
家庭教育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需要科學的教子智慧和育兒方法。做個溫柔的媽媽。正確的教導孩子,孩子才會更快樂,才有利于孩子成長。
【如何雕塑孩子的性格】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07-10
以正確的方法雕塑孩子07-02
如何巧用心理學讀懂孩子性格07-02
改變孩子的性格的小竅門07-02
如何教育孩子07-09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上司相處07-02
如何搞定不同性格的領導07-02
如何根據性格選擇適合的專業07-02
美術系雕塑方向的研究生的就業前景如何?07-14
雕塑藝術如何體現公共環境設計理念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