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惠州春節(jié)舞龍舞獅的傳說
春節(jié)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惠州人從正月初一至正 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傳統(tǒng)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fā)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xiāng)村舞獅。
惠州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靈活現(xiàn)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shù)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鉆來鉆去,謂“鉆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鉆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扎好后,先到元妙觀“開眼”,并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镲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并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