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臘八節是農歷幾月初幾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那么,臘八節是農歷幾月初幾?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臘八節是農歷幾月初幾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為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節節日含義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節日歷史
《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之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于祭祀,用之當時。但是當時臘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舉行,并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于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里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干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雜糧以及各種干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后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舍。
【臘八節是農歷幾月初幾】相關文章:
2016農歷端午節是幾月初幾07-04
2016中秋節是農歷幾月初幾07-03
2016清明節農歷幾月幾曰07-03
2016年端午節是正月初幾07-05
2017臘月初八星期幾07-07
2017年臘月初八星期幾07-07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的節日習俗04-12
2016母親節是星期幾07-04
今年重陽節是星期幾02-10
幾則成語小典故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