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三國歷史故事會的教學方案
一、活動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歷史故事演講比賽、歷史故事表演賽、歷史人物辯論會等形式,調動學生閱讀史籍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形式,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癟的、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立體、充盈、具體起來,把知識傳播、智能培養、思想教育和文化娛樂融為一體。
1.通過對三國時期的風云人物、歷史事件和傳說故事的搜集整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鑒別欣賞能力。
2.通過講述表演,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語言表達能力,還可激發學生的表演欲。
3.通過擂臺賽這種具有挑戰性的形式,培養學生勇于競爭、不畏對手、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
(二)過程與方法
1.以小組的形式參賽,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的團隊精神,以及整體協作能力。
2.要求學生對所講故事提出、發表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三國歷史故事的搜集學習,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這一時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們在那動蕩的時代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計謀、膽識和思想,所創造出來的輝煌與不朽。以史鑒今,從古人優秀的品質中吸取營養,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材。同時教給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評論歷史人物,盡量做到全面嚴謹、公正客觀。
二、教學重點
組織指導學生課下準備。
三、教學難點
課堂秩序的維護,課堂氣氛的營造。
方案一演說式故事會
活動準備
一、學生搜集故事。
1.到圖書館、書店或通過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也可以從長輩或民間說唱藝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編寫故事演講稿,熟悉故事內容,使用普通話,要聲情并茂,用生動的語言和適當的動作來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內心活動。
二、布置教室,營造氣氛。
1.在黑板上畫一些三國時期的特征性的圖案,如畫一尊象征“三國鼎立”的三足鼎,寫上本期話題:“故事會”或“故事擂臺賽”等字眼。
2.張貼一些三國時期的人物畫像、故事圖景,如“三顧茅廬”、“單刀赴會”等。
3.準備一兩盤古箏、古琴類的經典磁帶,讓古典音樂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靜靜流淌。
三、參賽規則
1.六人組成一個小組,自由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組講,然后由小組擂主參加班級擂臺賽,得主既代表個人又代表本組。
四、評分標準
1.選材符合要求,只能是三國時期的人和事。內容故事性強,可以充實故事內容,發揮想象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與歷史。
2.講述時語言活潑、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3.觀點鮮明,有自己獨立看法和見解。
4.各小組選出一個人當評委,評比時要客觀公正。評委接受全班同學的監督。
五、從學生中挑選一位合適的人選擔任主持人。
開始挑戰
一、主持人宣布擂臺賽開始,介紹這項活動的目的、意義和比賽規則。
目的: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熟悉三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展示同學們的智慧與才華,表現出我們獨到的見解和看法,舉行三國故事演講比賽。
規則:
1.所演講的故事必須和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關,故事內容健康、通俗。
2.要求使用普通話,語言形象生動、表現力強,富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看法。
3.時間5分鐘左右。
二、各小組擂主登臺講演。
6個小組抽簽決定上臺順序,由各小組的擂主依次講演。
三、讓學生評委對參賽者的表現做出評價。教師總結,選出總擂主。
注意:在評價時要客觀公正全面,對參賽者的勇氣要予以表揚,對臺下默默無聞的幕后策劃者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肯定他們的協作能力與合作精神,讓團隊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滲透。
方案二角色表演式故事會
活動準備
一、尋尋覓覓
1.學生自由組合,從課文、參考書、課外資料中找出一則自己喜歡的故事,加工成劇本。
2.根據劇本分角色,研究各自角色的性格、心理,熟悉其在劇本中的語言、行為。
3.尋找或設計一些簡單的三國服飾,制作一些象征性的表演道具等,比如孔明的“羽扇綸巾”、關公的“青龍偃月大刀”等。
二、比比評評
與自己小組成員首先展開競爭,看誰的劇本編得好,看誰的演技好,選出自己組的最強檔的組合,參與全班擂臺賽。
開始挑戰
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臺賽上表演自己組的參賽作品。
評委發言
根據劇本編寫質量、演員表演水平、各小組的秩序情況,依次選出最佳編劇組、最佳演員等。
大家參與、群眾發言
把機會留給觀眾,讓臺下的同學發言,對整個表演過程作一個全面的評價,并給出建議,主持人可適時地插入一些問題。如:
1.你覺得我們的比賽怎樣?為什么?
2.這則故事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教師總結
肯定學生的表演,贊賞學生的參與和協作,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品味成功的喜悅。
方案三“我說三國人物”辯論會
活動準備
一、查查找找
1.布置學生尋找一位搭檔,兩人合作查找感興趣的三國歷史人物資料,可以到圖書館、書店或通過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也可以借鑒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但必須符合史實。
2.根據所查資料評論該三國歷史人物,注意全面詳實、合情合理,兩人共識。
3.盡量找到該人物的圖像資料,備用。
二、布置教室,營造氣氛。
1.在黑板上寫上本期話題:“我說三國人物”辯論會等字眼。
2.準備一盤《三國演義》的CD。
教學過程
一、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引出本期話題。
教師導語:俗話說:“理不辯不明,話不說不清”,今天舉行這個辯論會,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對自己感興趣的三國歷史人物盡情評論,但要注意有理有據,尊重歷史真相。在一位同學發言的時候,搭檔可予以補充,其他同學可隨時舉手提出不同意見,多方辯論,討論越熱烈越說明同學們真的動了腦筋。
二、學生代表發言,辯論開始。
兩個搭檔推舉一位發言,另一位運用多媒體展示該人物的影象資料,以使全體同學都對此人物有一個感性認識。
學生辯論時,除非出現過激言論,教師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論點即使有失偏頗,只要言之有據,也要予以肯定,相信在這中間會有不少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升華。
三、教師小結,結束辯論會。
通過這一節課的辯論,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國中這些歷史人物,像歌詞中所唱“眼前浮現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透過三國紛爭喧囂的煙塵,我們也看到了亂世中人性的光輝: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團結協作、趙云“當陽長阪坡拼死護幼主”的義薄云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大公無私、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主”的忠心耿耿、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從容睿智等等。當然這些人物并不像電影、電視里描寫的得那樣完美,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來公正地評判他們,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使我們中華民族歷久彌新、源源流長。
思想教育
1.學習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為國盡忠的優秀品質,軍事指揮中的大智大勇、泰然自若,又要意識到他用人方面的失誤,比如重用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馬謖以造成“失街亭”等;看到曹操的大奸大惡,也要意識到他力圖統一全國的積極意義,他雖非三國中人物,但卻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關鍵人物之一。總之,教育學生評價歷史人物要全面,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兩方面分析。
2.從三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汲取營養,豐富同學們的人生閱歷,學習他們的智慧、機敏、凜然正氣。
教學隨筆
這節活動課有它的優點:
1.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可操作性強。
2.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選擇,查自己感興趣的人,說自己想說的話,焦點比較集中在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周瑜、陸遜等人身上,也會有學生查找稍冷僻的人,比如蔣干、魯肅、劉禪、姜維等,開闊了全體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由于限定必須有史實支持自己的論點,培養了學生尊重歷史、公正嚴謹的治學態度。
缺點:
由于并不限定歷史人物,有時會出現人物多而散的現象,不利于深入評論,這時需要教師稍作點撥。
參考人物和故事:
劉備:《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衣帶里的密詔》。
諸葛亮:《諸葛亮隆中對策》、《赤壁之戰》、六出祁山、草船借箭、失街亭、揮淚斬馬謖、七擒孟獲、出師表、五丈原、緩兵之計。
陸遜:《陸遜火燒連營》。
劉禪:《樂不思蜀》。
曹操:《捉放曹》、《官渡之戰》、《割須斷袍》、《青梅煮酒論英雄》。
鄧艾:《鄧艾偷渡劍閣》。
司馬昭:《司馬昭的野心》。
曹植:《曹植七步成詩》。
呂蒙:《呂蒙白衣渡江》。
關羽:《關公刮骨療傷》、桃園三結義、大意失荊州、“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
周瑜:草船借箭、赤壁大戰、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
趙云:“虎威將軍”、“趙云截江奪阿斗”、“長坂坡之戰”、“步步為營”。
張飛:“蜀漢五虎大將”、“義釋彥顏”、“長坂橋嚇退曹軍”。
【三國歷史故事會的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方案03-25
歷史教學方案14篇03-26
兒童故事會07-03
歷史教學質量提升方案02-24
源于三國的歷史典故06-29
關于三國的歷史典故03-05
關于三國的歷史典故08-05
盤點關于三國的歷史典故06-29
關于三國的歷史典故集錦06-29
出自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精選」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