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
建筑地基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無需經過處理可以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載的地基稱為天然地基,反之,需通過地基處理技術處理的地基稱為人工地基。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建筑地基基礎工程,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1、地基基礎概述
地基與基礎工程是建筑施工的主導工程之一,也是建筑施工技術最為復雜、難度最大、工期最長、占投資最多的分部工程。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注重地基施工技術和質量監管,是保障整個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在建筑施工中,要結合施工現場情況和周圍環境,要切合實際的選擇管理措施和施工工藝,這樣不但能夠合理有效的保證施工質量,同時也可減少對周邊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益。
2、地基基礎的施工特點
2.1所處條件復雜
由于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所以涉及到的地質條件有很多種,同時我們的領土又處于多地震、高震級的國家,而地震對地基基礎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種復雜的地質條件對地基基礎工程的勘察設計處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難度,提出了大量且復雜的技術難題。
2.2地基基礎施工的連鎖性
從主體結構本身復雜的工序銜接來看,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蓋前一道工序,工序質量具有明顯的隱蔽性,這也是主體結構工程必須加強隱蔽工程的檢查驗收,存放完整的隱蔽驗收資料的原因所在。
2.3難以彌補性
一般情況下建設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礎出現質量事故問題往往是無法彌補的,由它所帶來的損失,遠比地基基礎工程建設所要投入的成本大得多。不管是選擇場地、勘察設計,還是施工質量問題,地基基礎工程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往往會引起地基失穩,建設工程整體結構的破壞,是建設工程致命性、毀滅性的重大質量事故,不僅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且直接危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由于地基基礎承受上部建筑實體的全部荷載,因此一旦出現局部損壞,其損壞程度擴散很快,而事故的發生又往往是突發性的,常常不易被人們發現,這就更加劇了其危害性和嚴重性。
3、地基與基礎的施工技術
3.1基礎的常見施工處理
3.1.1現場原位測試技術和基礎工程質量檢測技術是為了改善取樣實驗質量或者進行現場施工監測而在原有的測試技術以及方法中發展起來的技術,這些技術包含:旁壓實驗、動靜觸探、測斜儀、壓力傳感器和空隙水壓力測試儀等測試儀器和手段。其中測試數據采集和資料整理自動化、實驗設備和實驗方法的標準化以及廣泛采用新技術已成為現代施工中發展應用的重要手段。
3.1.2高層建筑深基礎施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緊張,高層建筑也被普遍應用,各類的高層建筑深基礎大量修建,尤其是大直徑樁墩基礎、筏板帶樁、箱基帶樁等基礎類型更受重視。由于深基坑開挖支護工程的需要,地下連續墻、擋土灌注樁、深層攪拌擋土結構、錨桿支護、鋼板樁、鉛絲網水泥護坡和沉井等地下支護結構的設計、施工方法都是施工中應該處理的重點。
3.1.3軟弱地基處理技術
在我國各地區的經濟建設中,有許多建筑物不得不建造在比較松軟的不良地基上。這類地基如不加特殊處理就很難滿足建筑物對控制變形、保證穩定和抗震的要求。因此,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基處理新技術因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地基處理的目的在于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質,提高土的強度、改善變形模量或提高抗液化性能等。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孔內深層強夯法、換填墊層法、強夯法、砂石樁法、振沖法、水泥土攪拌法、高壓噴射注漿法、預壓法、夯實水泥土樁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法、石灰樁法、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柱錘沖擴樁法、單液硅化法和堿液法等。每種方法都有其不同的加固原理和適用條件,在實際工程中必須根據地基上的特點選用最適宜的方法。
3.2地基的常見施工方法:
3.2.1強夯法
在采用強夯法時,首先要進行準確的測量定位。在操作上,應由施工單位試夯,確定夯點布置圖,并逐一測放夯點位置。在進行強夯前,事先要用推土機預壓2遍,才能保證場地平整,再對場地高程進行測量,夯點布置測量放線控制確定點。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較高的情況,則使用降低地下水水位的策略。或在表面鋪設0.5―2.0m厚的砂石墊層或中粗砂,從而有效防止施工設備以及基礎下陷和減小夯實帶來的超孔隙水壓力。此外,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堅持以一邊夯向另一邊或以邊緣夯向中央的順序。在處理地基時先夯實一遍,用推土機整平場地,并進行放線定位后才可接著進行下一次夯擊。一般來說,強夯法的加固順序是:先深后淺,也就是先加固深層土,然后加固中層土,再加固表層土。在夯完一遍后,通常要以低能量再滿夯一遍,如果條件允許,用小型夯錘擊為最佳。另外,在夯擊時必須要按照試驗確定的實驗數據,落錘應保持平衡,保證夯位準確,如果夯擊坑內有積水的現象,必須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如果夯擊地段含水量過大,先要鋪一層砂石,然后再進行夯擊。每一遍夯擊完成之后,都要用周圍的土或新土將夯擊坑填平,再開始下一遍夯擊。
3.2.2注漿法
當采用注漿法進行施工時,是硅化加固了的土層,通常要保留厚度約為1m的不加固土層,以防止漿液上冒,必要時還要打灰土層或夯填素土。在一般情況下,灌注時漿液的壓力應控制在0.2―0.4MPa(始)和0.8―1.0MPa(終)的范圍內。對于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要堅持自上而下的原則,但是如果越往下土的滲透系數越大,則應改為自下而上。此外,還要經常抽查漿液里的配比和性能指標、孔徑、注漿孔位、孔深注漿的壓力值要求等,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審核。除此之外,還要及時在編好號的孔位平面圖上對已注漿孔標記并且注明鉆孔日期。在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出現漏孔的情況,如果出現問題,必須立即停止注漿并查找原因,調整注漿參數。
4、結語
建筑工程的質量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而建筑的地基基礎又是建筑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中,質量管理是關鍵和核心,只有做好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與管理,才能造出更多的優質工程,從而保障建筑的耐久性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拓展知識
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特點
一、復雜性
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有鹽堿地,有多年凍土地,有易塌陷地等等,地基基礎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從東北到西南有很大的差異,造成這些復雜的多方面的因素的原因是跨緯度和經度的范圍比較廣,這些因素都給我國房屋建筑帶來了一些復雜性。此外,我國又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多對地基的建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給房屋的地基建設帶來復雜性。
二、多發性
由于我國的部分房屋施工不當給國家的經濟和人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今年的房屋質量檢測數據表明:質量房屋整體質量不高,坍塌事件時有發生。
三、潛在性
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有些問題后一項施工在前一項施工的基礎上,有些問題是在施工過程中很難被發現的,是潛在的,環環相扣,并且互相依托,只有在施工到最后一項后才能發現問題,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要在每一項施工完畢后都要進行系統數據收集和保存所在系統質量問題。
四、嚴重性
在施工過程中,一旦地基確定使用,如果在后期的建設過程中,就算是發現問題,想要處理就會很困難了,如果地基在初期的建設施工過程中沒有夯實基礎,那么在房屋建筑過程中就會帶來不小的隱患,也就無法保證房屋的質量。稍有疏忽可能在后期的施工中逐漸的被影響還可能會造成對居民人身財產的重大損害,而且資金的投入相當的大,局部問題又是不易察覺的。
五、困難性
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局部的問題對于整個工程質量的治理來說都是可以采用必要的措施慢慢的調整的。但是唯獨地基工程全部的施工都是建立在地基的基礎上的,地基出現問題,對上層建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地基基礎工程是地下工程,對它本身的處理,必然影響建筑物上部結構性能,作為基礎及地下作業的地基因其特殊的地位有很大的施工的難度。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相關文章:
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03-07
【合集】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04-09
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樣本06-06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丙級08-01
簡版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05-05
實用版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05-06
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經典5篇03-07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劃分08-04
工程建筑施工05-29
地基基礎建設工程設計合同5篇(推薦)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