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藝術
繪本《好喝的湯》,講述的是一群小動物合作煮湯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話一直在各個畫面中重復:放×棵(條、只等)×(菜名)進去,一定會很好喝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把學習這句話作為了這節繪本課的一個技能目標。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讓孩子們在觀察畫面的時候說出:你發現這么好喝的湯是誰煮的?它在湯里放了什么?有多少?它一邊放一邊說什么呢?
結果在執教第一課時的過程中,聽課老師就針對這些問題對我提出了她們的看法:“是不是每個小動物出來都需要問‘你發現這么好喝的湯是誰煮的?它在湯里放了什么?有多少?它一邊放一邊說什么呢?’小動物那么多,每個出來都這么重復問一遍,感覺很沒意思,也沒有為孩子的語言發展創造一個好的條件!是不是可以同樣的要求用不同形式的提問提出來,并在語言要求上有一個層次上的遞進,使孩子的語言得到更好的發展?”
聽課老師的這些意見和建議可謂是一語中的,道出了我在備課中存在的問題,其實這也正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感到苦惱和困惑的地方,所以借此機會我趕緊請她們幫忙支支招。在智慧的碰撞中,我一邊受啟發一邊做記錄,回家后針對第一次備課內容進行了詳細修改,特別是提問環節有了明顯改觀,形式上豐富多變了。例如:提問1. 你發現這么好喝的湯是誰煮的?它在湯里放了什么菜?它一邊放會一邊說什么呢;提問2. 還有誰來煮湯了?請把你的發現用一句好聽的話說給我們聽一聽;提問3. 剛才有個小朋友還看到××在煮湯的?你能翻到這幅圖并且完整地把這幅圖上的意思說出來嗎;提問4. 還有什么動物沒說到?用動作或聲音告訴我?請你一邊放一邊用好聽的話說一說!我們一起來學一學等等。
第二次執教時,我發現變換了提問的方式,不僅孩子對活動內容更感興趣,而且在語言的連貫性、完整性方面也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效果明顯優于第一次。
所以,每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關鍵,有效的啟發、及時的引導、多變的形式能更好地為我們的課堂服務,為孩子的發展服務,
【提問的藝術】相關文章:
課堂提問的藝術07-28
課堂提問的藝術08-05
(精華)課堂提問的藝術08-05
課堂提問的藝術(精華)08-05
【優選】課堂提問的藝術08-05
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07-03
課堂提問的藝術經典【14篇】08-05
課堂提問的藝術(15篇)08-05
課堂提問的藝術(優選15篇)08-05
課堂提問的藝術【精品14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