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優秀建筑師名人故事
建筑設計大師、首位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籍得主王澍在青年時代曾經歷了十年的沉寂。1992年,隨著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中國各大學學建筑的學生們迎來了大好春光。此時的王澍剛從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畢業沒多久,還獲得了碩士學位。但就在這個可以大展拳腳的時候,王澍卻選擇了退隱,只接一些小工程,比如改造老建筑等。
在那段時間里,王澍每天都向工匠學習。工匠從早晨8點上到晚上12點,王澍總在8點之前來到施工現場,夜里,他也和大家一樣準點下班。他這么做的目的很簡單:自己在學校里只學到了書面知識,而沒有學到如何動手做事。在他看來,一個建筑師只有看清楚每一根釘子是怎么被釘進建筑里的,才能更好地去做設計。正是抱著這樣的思想,王澍學到了大量的東西。不過,跟工匠們呆的時間久了,王澍經常會有恍惚的感覺。
某一天,他在工地和大伙兒一起吃飯時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是不是犯迷糊啊,堂堂一個研究畢業生,整天跟一群外來務工人員混在一起,這個社會還分階層等級嗎?直到多年以后王澍經歷了另一件事情,他才發覺自己犯的這個迷糊是對的。
2000年,王澍提出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循環利用舊建筑里的中國材料,讓這些舊東西有智慧地復活。于是,他大量收集舊磚舊瓦,用于新建筑的建設當中。2003年,王澍設計了一組名為“五散房”的小建筑。在五散房中,他初次進行瓦爿墻和混凝土技術相結合的試驗。
王澍很快就遇到了難題。瓦爿墻在傳統的建筑學里并不少見,但現在的工匠接觸得較少,所以很多人不熟悉它。最關鍵的是,王澍的設計理念無法用圖紙表達出來,他只能在施工現場對著工匠講一系列規則,用嘴巴告訴他們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建筑。負責帶頭的工匠聽完王澍的話后很自信地說自己聽懂了,并保證能做好。可一個禮拜之后,再次去到現場的王澍發現那片瓦爿墻完全做錯了。
就在他準備大發雷霆的時候,他看到一個工匠臉上流露出了委屈和失望的表情。那一刻,王澍的腦袋里閃過了自己幾年前和工匠們呆在一起的很多瞬間,也閃過了良心、同情心、德行這幾個詞語。他突然意識到,他可以要求工匠們拆除掉面前這堵不合格的瓦爿墻然后重砌,但承包方絕對不會再發一遍工資給他們。王澍在心里說:這面墻在此刻不僅僅代表藝術的效果、代表建筑的感覺,它還代表自己的內心。
最終,王澍沒有發火。他對工匠們說:“你們給我半個小時,讓我想一想怎樣補救這個錯誤。”他反復地琢磨、思考,然后回到現場告訴工匠:“你們沿著墻面的對角線拆除一半,然后按照我的新要求把這一半墻重新砌起來,我會在現場告訴你們怎樣砌。”
兩天之后,工匠完工了。王澍沒有想到,這樣砌起來的墻面比他當初預先設想的效果要好許多,也就是說,那幾個犯錯的工匠在無意間幫了自己大忙。
那個時刻,王澍感慨萬分。他突然找到了當初那個問題的答案:在客觀上,社會是分階層和等級的,這是一個無情的現實,但在自己的內心,可以不分。他也意識到,當初自己犯迷糊和工匠們呆在一起,原來有很多好處。這個迷糊讓自己在后來接的每一個設計中都牛氣沖天,因為自己連最低的那張底牌都已經摸過了,再沒有什么是做不了的;這個迷糊還讓他領悟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優秀的建筑師不光要會做設計,還要有德行。比如,懂得尊重每一個為建筑做出貢獻的人,哪怕他只是一個動手去操作的泥瓦匠。
【一個優秀建筑師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一個建筑師的故事07-02
狐貍建筑師的兒童故事07-04
【優秀】建筑師作文09-09
[優秀]建筑師作文09-04
狐貍建筑師寓言故事07-04
狐建筑師的寓言故事07-02
名人故事07-03
做自己命運的建筑師勵志故事07-02
演講名人故事03-15
名人的小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