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嘗試教學法的課堂結構
教學方法改革了,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結構也必須改革.下面請閱讀嘗試教學法的課堂結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嘗試教學法的試驗過程中發現,先進的教學方法同陳舊的課堂結構產生了矛盾,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實施嘗試教學法也發生困難。在試驗嘗試教學法的同時,對課堂結構進行了改革。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六段式"課堂結構。一堂數學新授課大體包括六個階段,以下把每個階段的作用、要求和時間,逐一加以分析。
1.基本訓練(5分鐘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訓練、應用題基本訓練、公式進率基本訓練等。小學數學基本能力的培養要靠天天練,這樣做,把基本能力的訓練落實到每一堂課之中。同時,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訓練,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情緒,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基本訓練題的設計要注意為新課服務。
2.導入新課(2分鐘左右)
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揭示新課題。一般要編擬一道準備題,從準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能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為學習新教材鋪路架橋做好準備。同時,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鐘,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3.進行新課(15分鐘左右)
這是新授課的主要部分,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新課,如教師講解、學生自學、演示實驗等。由于時間只有15分鐘左右,必須突出重點,集中全力解決關鍵問題,切不可東拉西扯,拖泥帶水。另外,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能太多,寧可少些,但要學得好些。
4.試探練習(第二次嘗試練習,6分鐘左右)
一般采用幾個學生板演,全班學生同時練的方式進行,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要了解差生的情況。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饋,通過板演評講,教師可以重點補充講解,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識存在的問題。這一步可以說是"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學生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5.課堂作業(10分鐘左右)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提高練習效率,應該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安靜地在課堂里完成作業,這是一堂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布置作業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為優秀生另外準備"超產題"。學生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巡回輔導,特別對差生,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種"課內補課"的效果特好。
6.課堂小結(2分鐘左右)
學生做完課堂作業并不是課的結束,因為學生通過親自練習,發現了困難,需要得到解決。同時還有一個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業,到底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所以,應該安排這一步,做好一堂課的結束工作,這樣一堂課的安排就善始善終了。
這段時間里,首先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教師再重點歸納小結。由于學生經過了十分鐘左右時間集中練習,再聽教師歸納小結,體會就更深了,這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后可以當堂公布正確的答案,使學生當堂就知道,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便于課后立即訂正錯誤。如有必要,再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也可以預告明天學習的內容。
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教學程序,并不是一堂課的全過程。而是"進行新課"這一階段中的五個步驟,一堂完整的課,"進行新課"的前后還有其他階段。
經過試驗證明,實行這種課堂結構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
(1)突出新課教學的重點。新授課主要是進行新課教學,新的結構六個階段全部圍繞新課教學展開,能夠保證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學任務。
(2)增加練習時間。新的結構幾乎安排一堂課的二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練習,從基本練習到鞏固練習,再到課堂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層次清楚。這樣能保證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消化鞏固,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課去。
(3)改變了"滿堂灌"、"注入式"的舊教學方法。新的結構,增加了練習時間,"進行新課"時間只能控制在15分鐘左右,促使教師改變"滿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新結構的理論依據
1.系統理論的應用
課堂教學可以看作一個教學系統,課堂結構中的每一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認真考慮,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才能有效地發揮這個教學系統的整體效果。
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課堂結構,組成了新授?quot;五步六段式"為特征的課堂教學系統,在這個教學系統里以"解決嘗試題"為核心。
2.反饋理論的應用
新的結構充分應用了反饋的原理,安排了兩次集中反饋:
第一次集中反饋--第二次嘗試練習。
進行新課結束,通過嘗試練習,使學生及時傳出對新知識理解程度的信息,如發現問題,教師能及時進行補充講解,起到調節作用。
第二次集中反饋--課堂作業。
通過課堂練習,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能夠及時反映出來,如果再發現缺陷,當堂就能補救。
3.最佳時間理論的應用
一堂課40分鐘,哪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果較好,就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上課后的第6分鐘到20分鐘之間,這段15分鐘左右的時間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因為開始幾分鐘,學生剛從課間活動轉入課堂學習,情緒還沒有安定下來;第6分鐘開始,學生情緒已經穩定。又經過課間休息,這時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鐘以后,學生開始疲勞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當然,一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如果安排在最佳時間,教學效果就好。傳統結構把"檢查復習"放在最佳時間里,是搞昨天的舊知識,可是轉入"新授"時,學生已經疲勞了,新課的教學效果就差。新的結構把"進行新課"放在最佳時間里,學生精力充沛,注意力也集中,就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