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回鄉偶書名師課堂實錄
《回鄉偶書》當屬唐詩中的經典之作。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都是難以估量的。這首詩寫詩人賀知章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時的真情實感。全詩抒發了詩人對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中流露出的感情自然、樸實,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很濃。以下是回鄉偶書名師課堂實錄,歡迎閱讀。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今天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想考考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古代詩人的名字?(指名說)我們學過李白的哪首詩?能不能來背背?(齊背)生背完《靜夜思》,師總結: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思念家鄉的詩,今天,我們還要來學習一首關于“家鄉”的詩。題目是《回鄉偶書》師板書,生書空。
師:回鄉(師板書)?誰回鄉啊?
生:賀知章(師板書)
師:(課件簡介賀知章的平生)賀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別這個世界的。浙江省蕭山縣人,他三十多歲離開家鄉,八十五歲回來,有多少年沒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沒有回來,直到85歲回來,他很會寫詩,又很會做官,詩也寫得很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寫下的一首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說出他們熟知的詩人李白,通過背誦《靜夜思》這一首思念家鄉的古詩,引出了這堂課要學習的內容《回鄉偶書》。了解賀知章,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二、認讀生字,理解詩意。
1、師:學習一首新的古詩有很多的方法,首先認,認識生字;解,理解詩句;讀,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節奏,還要讀得字正腔圓;想,要會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今天我們就采用闖關的形式,看看哪位孩子能闖關成功。
師:考一考大家,看看生字你認識不認識。
(出示客、何、鬢、衰等生字卡片)
師指名讀。
生齊讀。
生開火車讀。
設計意圖:生字詞的學習,為下面古詩的學習掃除了障礙。
我們順利過了生字關,開始過第二關了,這一關很重要!古人的詩句,比較難懂,徐老師教你怎么理解!同學們,會擴詞嗎?
師:呵!都會!來,擴詞,(指課題回鄉偶書里的回字)“回”字,怎么擴?
生:(指名)回家!
生:回避。
生:回來。
生:回去。
師:還有什么呢?徐老師擴一個詞好不好?回到!
(指鄉字)“鄉”,誰會擴?
生:鄉親。
生:家鄉。
生:故鄉。
師:嗯,很多,徐老師贊成在這里擴成家鄉!(指偶字)“偶”,誰會擴?
生:木偶。
生:偶然。
生:木偶戲。
師:你認為誰的解釋更符合呢?
生:偶然。
師:非常正確。同學們,看看,按照徐老師擴詞的辦法,書就是我們這個書,是不是?
生:不是。
師:就按照這個來,回到家鄉,偶爾撿到一本書。行嗎?
生:行——
師:錯!小朋友,記住了!回到家鄉擴詞是對的,偶,這里不能擴了,這里要用換,偶不是偶爾,是隨意,隨便,書,什么意思,換,就是寫,回到家鄉隨便寫了這首詩,理解了嗎?
生:回到家鄉隨便寫了這首詩。
師:好!小朋友,來看徐老師教你的辦法會了沒有?把這種辦法歸納一下,小朋友,掌握了這種辦法以后所有的古詩你都會讀了!第一個辦法是,擴,第二個辦法就是,換,古代的說法和現在的說法有所不同就要怎么樣?換!徐老師,剛才說回到家鄉隨意寫了一首詩,一首詩這里沒有啊,這里就是采取一個辦法,補!知道吧!這里我們解釋課文的標題就用了幾個辦法啊,就用了3個辦法,
生:擴,換,補
師:好,還有四句,我們的任務很艱巨的,我們先來看第一行詩。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行詩。(生讀)誰讀懂了這行詩?(指名說)
師:很好,表揚一下,了不起!聽徐老師的,少小就是小時候,老大,解釋成什么?年老?年老了才回來?他多少歲回來的?
生:85歲。
師:理解不理解?接下來我們自己來,再來看第二句,小朋友,我們同樣用剛剛理解題目辦法,用擴,換,該補的地方就補,鄉音無改鬢毛衰,我們從這里開始,鄉怎么擴啊?
生:鄉下。
生:鄉親。
師:當然,這個字可以擴成很多詞,但根據這首詩,這里只能擴成——家鄉!那“音”呢?
生:聲音。
生:音樂。
生:音量。
師:在這里都不對,在這里要擴成口音!云溪的話你們會說嗎?
生:我會一點點。
師:做什么,云溪話是怎么說?
生:(云溪口音做什么?)
師:我的家鄉是在杜澤的,我是這么講的,做嘎呵(云溪口音做什么),這就叫做口音,小朋友,不要笑,不是搞笑!鄉,家鄉口音,無是什么?
生:沒有!
師:對了,家鄉的口音沒有,沒有采用的什么?對!換!這個改,擴成——改變!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鬢毛,鬢毛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嗎?(小朋友指頭頂)不是在那里,鬢毛是指耳朵旁邊的頭發,兩個耳朵邊上,鬢毛,在這里僅僅是解釋成鬢毛嗎?指滿頭的白發,他后面還有一個什么字呢,有一個衰,看到這個衰了嗎?衰,什么意思?衰敗,稀稀落落,又白又少,我們有一個詞叫做白發蒼蒼,白發飄飄,白發稀稀疏疏。
師:好!這句話怎么理解?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
師生一起:滿頭白發蒼蒼。
師:頭發又白又少,都行,好,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再往前,還有兩句就過關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看看哪個小朋友能解釋?
生:就是兒童見到一個人,見到了不認識。
師:誒,對,就是這個意思。
師:(指最后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誰讀懂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指名)問他從哪里來
師:一個一個來,一個笑字,擴擴詞看,笑嘻嘻,笑瞇瞇。
生:笑哈哈。
師:笑哈哈,小孩子會笑哈哈嗎?老頭子,大人會笑哈哈,小孩子不會這樣笑,笑瞇瞇的,笑嘻嘻的問,問什么呢?這個客人是誰呢?
生:我。
師:我是誰呢?
生:賀知章!
師:對,笑嘻嘻的問我從哪里來?
設計意圖:通過采用擴詞這一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他們對生字已有的認識學習古詩,掌握古詩的詩意。
三、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1、師:過關了,拿掉!(拿掉第二個,我會解的卡片)我們已經過兩關了,同學們繼續加油,好,我們來過第三關——
生:我會讀。
師:好,我們來讀讀看,看看你們會不會讀?讀書要讀出感情,讀得有節奏,把書拿起來,一起朗讀一下,不要拖音!好,回鄉偶書賀知章,一二起。
生:(齊讀)
師:讀古詩不光要把字讀正確,還要讀得有節奏,讀得有感情,要讀得字正腔圓。我們先來理解一下詩人賀知章回到故鄉他的心情,是高興還是難過啊?大聲說,要讓老師聽見!
生:高興!
師:高興嗎?不高興?高興還是難過?有說難過的嗎?
生:沒有。
師:錯!高興還是難過?。
生:難過!
師:難過嗎?詩人的心情難過嗎?
生:難過!
師:又高興又難過,高興少,難過多,口說無憑,以詩為證,要拿出證據來,我們來看看詩,什么地方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有個高興的想法,我們來看第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高興嗎?離開家鄉五十年了,現在終于回來了。
生:高興。
師:對,高興。難過,為什么難過?哪里找找證據看?
生:(指名)因為家鄉的人都不認識他了!
師:對!不認識!看這里(指后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是這里的主人啊,什么時候變成客人了?難過,悲哀,看起來這里有個笑字,同學們,你不要被這個笑字所迷惑,這個笑是賀知章笑嗎?
生:不是,是兒童在笑。
師:對,是兒童在笑,詩人的心里在哭,要理解,怎么是客人呢?我是這里的主人啊,還有什么地方說明他難過?我們讀書的時候,高興要讀出來,更要把詩人難過的心情讀出來。
師范讀。
生齊讀。
師:有的同學讀的時候腦袋在晃,把這個味道讀出來,但是還不夠!小朋友,要讀好這首詩,不僅是要理解詩人的情感,老師還要教你一招朗讀的技巧,輕重快慢升與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頓短,什么地方停頓要稍微長一點,拿出筆來畫,學習不是看戲,要辛苦,一起畫。
畫/表示停頓時間短,畫//表示停頓時間長。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生齊讀古詩。
師:同學們,站起來,我們配一下動作好不好,配一下動作朗讀,看老師拿兩個手,主要是用右手,跟老師讀。伸出去的手要大方。
師生:配動作朗讀。
背誦詩歌,積累語言:能不能把這首詩有節奏的,有感情地背下來?(指名、分組背、齊誦。)
設計意圖:為了能更好掌握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實體會,加強對朗讀的指導,通過朗讀來幫助孩子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意境。
四 、閱讀續篇,深化感情。
1、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出示課件,師誦讀):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2、學生自由朗讀,師范讀。
3、集體朗讀。
設計意圖:拓展同一作者、同一體裁的古詩,增強對古詩的理解,對作者情感的了解非常有益。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將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說給大家聽,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