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浮力課堂實錄
根據認識浮力課堂教學,讓生活中浮力現象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浮力課堂實錄,歡迎閱讀。
一、激趣導入。
課件展示“水上球”圖片,播放視頻《玩水上球》。
問:水上球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學生回答。
問:那是誰給它的浮力呢?學生回答。
師:關于浮力,同學們在小學科學課上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你們還想知道哪些與浮力有關的知識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從浮力的大小、方向及浮力的產生原因來認識浮力。
二、新授。
1、浮力現象
師:在我們生活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浮力現象,請同學們看白板。 電子白板課件展示生活中浮力現象的圖片。
問:你能說一下為什么嗎?學生回答。
師:大家能不能舉一些我們生活中一些浮力現象的例子呢?
學生列舉,教師點評。
2、浮力的概念
師:剛才聽同學們舉了這么多物體受到浮力的例子,非常好,那你們能不能告訴老師:像鋁塊、石塊這樣的物體(邊說邊把石塊扔進水杯,石塊下沉)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
生:受(或不受)
師:怎么驗證呢?(建議參考課本《活動1》)
學生小組討論。
師:有誰來給大家說說你的驗證方案(或步驟)?
學生上臺說出他(她)的驗證方案(或步驟),同時利用電子白板展臺功能展示學生的驗證方案。師生共同完善驗證方案(或步驟)。
師:剛才我們共同研討了這個驗證方案(或步驟),接下來我們來實驗。實驗之前我想問一下:在測量力之前我們應該是不是給彈簧測力計校零?現在我手中的彈簧測力計是否需要校零?在做的過程中要注意能不能讓石塊碰觸水槽的底部?為什么?
生:??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下面有沒有哪一組同學根據這個驗證方案來講臺為大家做一下實驗,讓我們共同驗證一下石塊是否受到了浮力?
學生上臺演示,打開電子白板展臺讓其它同學觀察學生實驗的過程,并共同記錄下實驗數據。
師:通過實驗,同學們有什么發現嗎?
生:??
引導總結:我們把剛才同學們用的這種方法叫做:稱重法測浮力。通過稱重法測浮力我們發現:①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浮力②浮力的大小F浮=G-Fˊ。
師:有哪位說一說浮力的方向?(學生回答:豎直向上),能不能就講臺的
器材簡單驗證下?
師:剛才我們驗證了石塊在液體中受到浮力,經過前面的學習,現在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什么是浮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各是什么?方向與大小呢?
學生回答。
叫學生上臺體驗一下浮力:將瓶蓋旋緊的空礦泉水瓶放在水槽中,用手壓瓶。問:有什么感覺?學生說出感覺。
師:通過學習,同學們知道了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浮力,那是不是所有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
3、浮力產生的原因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驗:我把一或兩個乒乓球放在一個切掉底的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球會不會因為受到浮力而浮起來呢?
生:會浮起來。
教師演示實驗(同時打開電子白板的展臺功能展示演示過程,現象與學生回答的答案相反)。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要想解開這個謎團,先請同學們來看一段視頻,播放視頻《浮力產生的原因》。(教師適當時利用電子白板的視頻控制按鍵進行播放與暫停,進行批注細節)
師:通過視頻,我們知道了浮力是由于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即:F浮=F向上-F向下,現在哪位同學能來解釋一下剛才的實驗現象:為什
么不蓋蓋子時乒乓球不能上浮,而蓋上蓋子后乒乓球能立即浮上來呢?
學生解釋,教師引導。
師:同學們解釋得很好,讓我們共同從理論上來討論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P85《活動2 討論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學生回答。
四、鞏固練習(根據教學時間選擇完成)。
1、一個金屬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時,示數為20牛 ,把它浸沒在水中稱時,示數為15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2、一個盛有鹽水的容器中懸浮著一個雞蛋,容器放在斜面上,畫出了幾個力的方向,你認為雞蛋所受浮力的方向應當是( )
A.F1 B.F2 C.F3 D.F4
3、一橋墩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是30m ,橫截面積為3m2它所受到的浮力為( )牛。
4、重20N的物體浸沒在水中用彈簧測力計稱量時減小了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___________。
5、浸沒在水中的某物體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壓力為30牛,如果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為80牛,那么物體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壓力 大小是 牛,方向是 。
【拓展延伸】
古代對浮力的認識和應用
大約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認識和應用浮力了,是世界上應用浮力最早的國家之一。當時是利用較大的獨木,從中間挖成槽形,放在江河的水中漂流,稱為獨木舟。人們利用它來載人和裝運收獲的獵物。后來又發展到用木板做成船體,在江河中代替獨木舟航行。隨著生產和技術的發展,以后各個朝代對船的形狀和結構又進行了多次改進,使木船不僅能在內河、湖泊中航行,還制造了能適用于大海、大洋中航行的大型船舶。明朝時的鄭和出使西洋用的大型“寶船”船隊,其船體在結構上合理、精致、美觀,都達到了古代造船工藝史上的顛峰。這一偉大的成果,是古代造船史上非常光輝的業績,是我們祖先對世界航海事業作出的偉大貢獻。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跡,在公元前8世紀周朝時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以后的年代,發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萬斤。后來由于洪水泛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兩只裝滿泥土的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上來。
利用物體的沉浮原理估測液體的密度,在我國的宋、元時代已經開始。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密度的測定主要是和古代的制鹽業密切聯系的,即由于估測鹽水的需要,發展了液體密度的測量技術,為曬鹽業提供了條件。11世紀,姚寬在臺州做官時,為了檢查鹽商是否舞弊,他首創了一種簡單的估測鹽水密度的方法。選用體積大體相同,而質量不同的蓮子十粒,當把蓮子放在鹽水中時,如果這些浮沉子──蓮子有5粒以上浮起,說明鹽水是最濃的;如果有三四粒蓮子浮起,說明此鹽水是濃鹽水;如果不足3粒蓮子浮起,說明此鹽水是稀鹽水。到了元代,經進一步改進,制造了便于攜帶的簡單裝置。取四個蓮子,分別用四種不同濃度的鹽水浸泡,放在一個竹筒內,便成為簡單的測定鹽水濃度的裝置。如果要測某種鹽水的濃度,只要把待測鹽水的一小部分裝入筒內,觀察各類蓮子浮起的情況,便可以估測鹽水的濃度。到了明代,測定鹽水濃度的方法進一步簡化,選一粒輕重合適的蓮子,放在竹筒內,當把待測的鹽水放入竹筒中時,如果蓮子浮在水面上成橫倒形,則鹽水最濃;如果成垂直形,則鹽水次濃;如果蓮子沉而下浮,則鹽水不濃。我國古代這種簡單估測鹽水濃度的方法,與現代密度計的原理相似,這說明我國古代對浮力的研究與應用已經相當深入了。
【認識浮力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倍的認識課堂實錄(精選6篇)10-11
《面積的認識》課堂實錄(通用11篇)03-20
《浮力》教學設計07-21
浮力教學設計12-24
《浮力》評課稿04-04
繁星的課堂實錄03-21
《影子》的課堂實錄03-24
浮力知識點總結12-28
《在山的那邊》課堂實錄04-12
王君愛蓮說課堂實錄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