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嶗山道士》課堂實錄
師:上課了,請同學們翻開書本,讀一遍《嶗山道士》。”
生:(朗讀了一遍)
師:讀得不錯,有幾處錯誤,如競飲先釂的釂字讀jiào。好,現在我們要借插圖學文言文。請翻開導學案,甲圖是現在教材的插圖,乙圖是將要印刷的下一版書的插圖。請通過分析各個細節來說甲圖乙圖講什么對應書本哪處細節。再翻譯解釋。先說一下甲圖。”
生1:(進行討論并記錄)
師:請每個小組推選一個發言人,一人指出一處細節。
生2:如文中第三段,以箸變嫦娥。
師:還不夠準確,這應該是變出嫦娥后的情節。誰能來幫幫忙說得更準確些?
生3:應該是嫦娥從月宮中下來。
師:不錯,所以我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應該找對點。
生4:如文章中提到的桌上有擺放果品。
生5:我認為嫦娥畫得比較小。
師:同學們來說說,應該畫大嗎?
生6:圖中畫的應該是嫦娥還沒到地上,文中寫到“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到地上嫦娥才變大。
師:不錯,所以要注意時間的對應。
生7:如文中寫到的“三人大笑”和“纖腰秀項”。
師:觀察圖片,確實符合文意。
生8:如,見二人與師共酌。
師:這也是一點,同學們要邊寫邊記。往細節處去發現,接著找!
生9:比如嫦娥身上穿的衣服就是跳霓裳舞用的。
師:你見過霓裳舞?會跳嗎?
生:(笑)
師:其實霓裳舞失傳已久,圖中畫的不過是一般的舞服。
生10:如,“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幾案上也有一壺酒。
師:這符合生活情境。
生11:如“素發垂領而神觀爽邁”。
師:可見畫家描繪詳細。
生12:客人手邊只有一只筷子,另一只筷子變成嫦娥了。
師:這說明畫家極為細心。
生13:如,他們都坐在蒲團上。
師:蒲團是道觀里的日常坐具。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三人在飲酒作樂時,擺放的是案幾。這也是符合文意的一點。請看乙圖,作為下一版本的插圖,一定有可取之處。
生:(進行交流并記錄)
師:請組長推選同學發言。
生14:乙圖反映大家都看到道士與三位客人餞別的情景,體現了王生偷看法術,“王竊欣慕”。
生15:桌子上并沒有擺放果品和酒。
師:觀察時要借助想象,但我們按原圖說話。
生16:從圖上可以看出三人“不勝酒力”的醉態。
生17:道士獨坐。可見其他人都離開了。
生18:如,紙圓如鏡,月宮中的三人站起來告別。
師:不錯,和剛剛那位同學理解的“醉態”有所不同。
生19:文中寫到“如影之在鏡中”。以及圖上的王生是采樵的打扮。
師:書生有書生的打扮,樵夫也有樵夫的打扮。
生20:圖中眉毛胡須都看得很清楚,可見“光鑒毫芒”,“須眉畢現”。
師:畫家有他的匠心所在,如果你們是編輯,會覺得哪一幅畫更好呢?
生21:我認為乙更好。主人公是王生,圖中他的臉上流露羨慕之情,這也體現了道士的神通廣大。
師:只有一位同學這么認為,看來異端也有權利!其實,乙圖是十年前的插圖。究竟為何被甲圖取代呢?說明存在著問題。請同學們指出來。
生22:文中寫道“做蒲團上”,但是道士卻坐在凳子上。文中寫到飲酒時用案幾,圖中卻是方桌。
生23:“剪紙如鏡粘壁間”,應該貼在墻壁上,但圖中卻貼在了門上。生24:嫦娥躍登幾上,說明案幾不高。但三人卻沒有大笑。
師:此時已是為客人餞別的時候,所以沒有“三人大笑”的場景,應該注意時間。
生25:月中是圓桌,月下卻是方桌。“三人移席”,桌子的形狀應該相同。
生26:道士應該是素發垂領,圖上卻是挽起來的。并且“月宮”沒有體現。
師:文章的意思應該是在月中,沒有具體的說明,值得我們質疑、商榷。
生27:道士應該是白發的,但是圖上卻是黑發。
師:為了讓我們看見道士的頭發,畫家刻意這么畫,難道要畫成黑臉白發?
生:(笑)
生28:道士應該戴大道觀,月中有一人是道士,但卻沒有畫出來。而且月中的三人都比較年輕,不像是老道士。
師: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人的形象幾乎一樣,沒有區分。
生29:文中寫案幾上有果品,但畫中沒有體現。
師:有或無,要靠想象。
生30:月中沒有酒壺,而且為什么三個人要用五個酒杯?
師:不錯。
生:案幾低矮,應該和蒲團配合,不應該用凳子。
師(總結):看他畫的是桌子,應該是案幾。坐的應該是蒲團,而不是椅子。一般來說,門對面是沒有門的,乙圖非常奇怪。如果出現多處插圖錯誤,就要來改正插圖。我的學生當年為語文編輯社寫過一封信,然后第二年就改了插圖。現在你們要為語文編輯社寫一封信,找出三處錯誤,字數400字左右。注意一下書信格式。我們要做到敢于挑戰權威,要主動積極與權威偶像聯系,要敢于炒作,表現自我。好,課就上到這里。
生:(起立)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嶗山道士》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嶗山道士讀后感03-31
《嶗山道士》讀后感02-23
美麗的嶗山作文03-07
經典傳說故事:嶗山茶07-09
繁星的課堂實錄03-21
《影子》的課堂實錄03-24
關于嶗山茶的傳說故事07-09
機械擺鐘課堂實錄07-29
《去年的樹》的課堂實錄07-04
《在山的那邊》課堂實錄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