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明智退司馬懿》課堂實錄
一、簡介人物,激趣導入
師:三國演義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歇后語,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三國演義里面非常經典的一段。
生齊讀課題
師介紹司馬懿
【出示】司馬懿,字仲達,足智多謀,三國時期魏國杰出政治家、軍事家,魏國大都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
師:這個人(諸葛亮)不用我介紹了吧?你用一兩句話介紹一下他。
生1:我覺得諸葛亮知天時知地理知人和,這就是諸葛亮.
師:你對諸葛亮太了解了,把他全部優點都肯定了,你真棒!
生2:我覺得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策略家,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是個腳踏七星,呼風喚雨的道家。(下面老師贊嘆不已)
師:你太厲害了,一口氣能說出那么多的詞語,叫我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我是說不出來的。
生3:諸葛亮,字孔明,是蜀國的軍師,在三顧茅廬之后,多次率軍打敗,為吳與周瑜合力指揮的軍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
師:夠詳細的了,這里老師要交給大家一個小常識,古代的時候,一般人有名有字,這里孔明是他的字,復姓諸葛,名亮。還有一個小常識,一般來講,如果兩人初次見面,稱對方字的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二、初讀課文,借助題眼,創設統領性問題
1、自讀自學課文
師:剛才同學們介紹的諸葛亮已經非常詳細,一個足智多謀,一個神機妙算,那么都兩個厲害的角色在一起的時候,肯定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發生,打開課本,第182面,快速讀課文,
要求:讀通句子,難度的字詞句多讀幾遍,碰到難理解的詞語可以借助課后注釋或聯系上下文猜猜他的意思,最后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讀課文
2、自讀檢查
師:好,精神狀態非常好,檢查一下,這幾個句子當中,你選擇幾句把他讀好
【出示:你能把這幾個句子讀通順嗎?
1、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2、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3、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于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生選讀第二句
師:讀的非常通順,在這句話中有兩個非常偏僻的字,他都讀得非常準確,披(鶴氅)戴(綸巾),很好,誰再來讀
指名讀1人次
師:讀得很流利,在這句話中有幾個字的意思與現在的不一樣【不同顏色出示:引、于、敵樓、憑】,你能猜猜是什么意思嗎?
生說意思,師指正:敵樓是指,抵抗敵人的城樓。
師: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坐在最顯眼的地方,把自己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
生選讀第一、三句,師評價
師:課文已經讀得很通順,看樣子大家預習的非常充分,接下來考大家第二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1:諸葛亮先派二千五百軍士去搬運糧草,這時候突然有一個軍士來告訴諸葛亮,司馬懿帶十五萬軍望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身旁只有一幫文官,他就用了空城計,司馬懿的兵盡皆退去。
師,這位同學概括的非常詳細,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他在概括的時候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這個方法很好,但是有一個小毛病,就是太長,誰能把他說的精簡點。
生2:當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望西城來的時候,諸葛亮擺出了空城計,讓司馬懿起了疑心,于是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都退走了,西城縣得到了救助
師:誰使西城縣得到了救助?
生2:諸葛亮使西城縣得到了救助。
師:說的非常好,這位同學就在剛才那位同學的基礎上把話說得更精煉了,其實說了起因、經過、結果能概括這篇課文外,我覺得還有一個辦法,比你們的還要好,我們來看課題,其實這個課題已經把課文內容告訴我們了,把這個課題稍微補充一下就已經是答案了,試試看
師:誰?
生:孔明
師:用什么?
生:空城計。
師:退去了
生:司馬懿
師:多少大軍
生:十五萬。
師小結:其實有時候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選擇最好的辦法。
3、借助題眼,創設大問題
師:剛才,同學們講到,孔明用空城計退去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空城計本身就點出了課題中的哪個字?
生:智
三、聚焦“空城計”,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 默讀課文,找句子理解
師:孔明是個智者,大家是深信不疑,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找一找,劃一劃,孔明的智體現在哪里?同學們,默讀課文,要求:找出最能體現孔明之智的,【教師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也就是說“空城計”的內容,用“波浪線”劃出來,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生默讀,師巡視
師:關于空城計,課文是怎么來描述的?
生:用課文中的這一段: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師:在他的這段話中,你有沒有聽明白孔明要求他的手下做到哪幾點?【根據生回答,出示內容,標明序號】
生:孔明要求他的手下扮作百姓,在城門前打掃街道,并在魏兵到來是不得隨意走動,也不準大聲說話,并且在魏兵來之前也不能亂走。
師:還有誰補充
生:還要把旗子隱藏起來
師:用課文中的話就是
生:將旌旗盡皆隱匿
師:“將旌旗盡皆隱匿”,這是第一點,第二點
生: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
師:不得(高言大語),者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的人),第三點
生: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
師:第四點就是(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這是不是就是“空城計”的全部內容?
生:不是
師:這只是空城計要求(士兵)的,空城計還要求(他自己),你把他找出來【生回答后出示】
生: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師:還有補充嗎?
生:正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寶劍,右有一童手執塵尾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話,內容好像有些相似,既然有些相似,我們把兩句話配合成一句話,怎么樣?
生:能
師:這么有信心,這可是白話文,很難并的,有沒有信心把他并好(能),我們來合作試試,說到合作,我要跟大家提個醒,我覺得,如果要并的話,可以把第二句中的某些內容并到第一句中,大家看一看,哪些內容可以并上去【: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一童在左,手捧寶劍——————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師生合作完成
師:真不錯,能把白話文并起來,看看并好后的成果,說說看,孔明要求自己做到些什么?
生:沉靜、冷靜
師:用課文當中話來講,要做到什么?
生:笑容可掬
生:焚香操琴
生:披鶴氅,戴綸巾,而且還要坐在敵樓上,焚香操琴
2、布局的用意
師:這些就是空城計的全部內容,說實話,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我是搞不懂,孔明為什么要這樣做,看了這些之后我終于明白了,你們明白了嗎?(明白)那我考考你們【:孔明——空城計內容——是為了什么?】孔明這樣做是為了什么?
生: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是為了讓司馬懿起疑心
師:為什么孔明這樣做,司馬懿就會起疑心?
生:因為孔明平生十分機智,不會冒這樣的險,所以他認為里面有計。
師:孔明在彈琴,又穿著鶴氅,這一般是什么情況下的?(比較悠閑的)
生:孔明令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是為了使司馬懿有疑心的這一優點變成缺點,讓他退兵。
師:你看老白姓都在干什么?現在那么多敵人在面前。老百姓還能夠(打掃街道),為什么呀?(因為里面有計),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孔明也是這么想的。
生:孔明令將旌旗盡皆隱匿是為了讓司馬懿上他的當。
師:你們剛才所講的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可以怎么樣概括呢?【:孔明這樣做是為了————。】
生:孔明這樣做是為了擊退司馬懿,讓他退兵。
師:擊退可以換個詞,迷(惑)
生:孔明這樣做是為了讓司馬懿中他的計
生:孔明這樣做是為了保住西城縣的安危
師:保住西城縣的安危,最主要的是保住自己以及城中那些兵的(安危)
生:孔明這樣做是為了能隱退司馬懿并且保住西城縣,能化險為夷
師:化險為夷用的太好了,孔明不僅“將旌旗盡皆隱匿”,更重要的是他將城中的一切一切,和心中的一切一切也盡皆退去,這空城計用的真是(妙)
指導朗讀【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指名讀
生讀得很有信心、氣勢,師點評:讀得胸有成竹
生讀得疙疙瘩瘩,沒信心,師點評:丞相說話語速很慢,神色慌張,看來,丞相心中沒有退兵辦法,此番我等命休矣
師范讀
生讀自信,胸有成竹,堅定,師點評:丞相說話,胸有大謀,氣定神軒,他定有退兵辦法,我等盡可放心。
齊讀
師:同學們,孔明的空城計布置的怎么樣?
生:惟妙惟肖
生:天衣無縫
生:萬無一失
生:妙不可言
師:是啊,布置得真是巧妙極了【板書:巧妙】。
四、聚焦“起因、結果”,再探孔明之智
師:同學們,空城之計大智大勇,這是對諸葛亮智慧最直接的描述,那么除此之外,課文當中還有哪些間接描寫,也體現了孔明之智,默讀課文,用“橫線”找出來
生默讀
生:第一自然段: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兒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訖,只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般聲息,盡皆失色。孔明在這么危急的時刻還鎮定自若,與盡皆失色的文官相比,真的不愧后人給他的美譽。
師:這位女同學,分析問題多么到位,真棒。當時孔明的情況是非常危急,課文當時怎樣來描寫情況危急的?
生:忽然十余次飛報馬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風擁而來。
師:有個數字,多少(150000,板書)這是敵軍的力量,還有一個我方的力量,(2500,板書),除一下,多少?(1比60)是以一抵六十,看到這個敵我力量對比的算式,你想用哪些詞語或句子來形容一下?
生:兵力懸殊
生:必死無疑
生:背水一戰
師:以卵(擊石),兵力懸殊是在是(太大了),怪不得,那班官員看到這般情景后就怎么樣?(盡皆失色)
怪不得,探聽敵方軍情的探子是怎么樣來報?誰來報一報這萬分緊急的情景?
指導朗讀: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風擁而來
師范讀在前加 :報,讀出緊急 指名讀——范讀——指名讀——齊讀
師:面對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眾官員盡皆失色,探子是十余次飛馬來報,孔明是怎么樣的?
生:面不改色
生:臨危不亂
…… 【選擇其一板書】
師:這又是孔明的智慧的體現,除了這里,還有哪里也能體現孔明的智慧?
生: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師:談談體會
生:有人說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孔明就是這個樣子的,從司馬懿說的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司馬懿已經中了孔明的空城計了,說明孔明的這個計是成功的,這也能看出他十分聰明。
師:你分析的很到位,還有補充嗎?
生:卻說司馬懿前軍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遇到此情景,孔明臨危不亂,他保持著沉著冷靜的心態,反倒讓敵軍你感到恐慌
師:也讓敵軍的探子感到恐慌,這里我們可以把矛頭或者說把焦點,聚集到司馬懿身上
生:司馬懿的疑心的有點變成缺點
師:司馬懿自以為自己了解孔明,按理說這是一個優點,但是沒想到,反被孔明利用,自己中了孔明的圈套,那么換句話講,是誰諒解誰更多一點?(孔明了解司馬懿),孔明料到司馬懿多疑,最重要的是他料到了司馬懿會怎么做?課文中的四個字概括一下。
生齊答:盡皆退去
師:司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空城計的結果,孔明也料到了,你覺得孔明在這里又體現出了哪些智
生:料事如神【板書】
師:其實我覺得可以改一個字,可以把事改一改,你覺得改什么?
生:改計。料計如神
生:懿,司馬懿的懿,料懿如神
師:說得好!
五、拓展延伸
師:孔明這一切都料到了,當大軍將近的時候,當眾官失色的時候,孔明臨危不亂,他布置空城計的時候,布置巧妙,最后的結果,又是他所料到的,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們應該把黑板上的這個問號給擦掉,這個空城計真的是用的太絕太妙了,太神了。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最痛苦了,是誰?(司馬懿),想一想,當司馬懿聽到事情的真相后,司馬懿臉上會有怎樣的表情,又會說些什么?
生:臉上的表情可能是大驚失色
師:最好能用一句話來說
生:司馬懿當時可能不僅是大驚失色,還可能羞愧難當,可能會說:亮更勝我一籌,我實不如他也
師:下一個同學說,可以說:司馬懿————
生:司馬懿啞口無言,說: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生:司馬懿可能會氣的七竅生煙,然后說:諸葛亮卻是比我聰明,我確實不如他。
師:甚至氣得七竅生煙,說不出話來,如果不會,可以這樣說
-------
師:想不想知道羅貫中是怎么樣寫的,其實和剛才以為同學說的很像,【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長嘆曰:“吾不如孔明也!”】
師范讀——生齊讀
師: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可是碰上了料事如神的空城計。用今天所學的內容,不上這兩句歇后語
孔明用空城計——( )
司馬懿見空城計——( )
師:關于孔明的智慧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這里我找了幾個章節,第三十九回,第四十三回,第八十四回,第九十回,都寫到了孔明的智慧,課后,用今天所學的方式去讀讀這些章節,我相信,你們認真的讀完之后,在坐的很多同學都能成為真正的“諸葛粉絲”!
板書設計 孔明智退司馬懿
臨危不亂 布置巧妙 料事如神
盡皆失色 盡皆隱匿 盡皆退去
課文: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精兵,退去西城縣,連夜催并各處兵皆歸漢中。此時孔明正在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余次飛報馬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風擁而來。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兒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訖,只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般聲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兩路分兵望西城縣而來。只見西城之分,雨土紛紛,紅日昏暗,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正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寶劍,右有一童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于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十分有幸,聆聽了王彧釗老師執教的《孔明智退司馬懿》,王老師整堂課輕松地游走在三國栩栩如生的人物特點與學生的碰撞中,雖然是五年級的最后一篇課文,更是一篇古白話文,絲毫沒有阻隔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顯現出老師的睿智與大氣。
整堂課聽下來,王老師是以“智退”為切口,通過“空城計”來感悟孔明之智。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題眼“智”字,然后圍繞這個“智”字展開教學。整個課堂教學流程向心力強,學生通過找句子,讀句子,說體會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著冷靜、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例如司馬懿的大軍十五萬(150000),而孔明只剩大軍二千五(2500),單從數量上對比就差了足足60倍。這一對比,學生能夠很快地理解敵我力量的懸殊。
其次教師以語言感悟為本學好古白話小說。教學探子飛馬報信中,“報”字的拖長,巧妙運用,突出了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的緊急軍情。
在朗讀孔明布置空城計的命令時,有些學生讀的不好,王老師頓生智慧,“丞相說話吞吞吐吐,神色慌張,看來丞相心中無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幽默的評價語不但貼近課文內容,而且能讓學生明白不足之處,真是恰到好處呀!學生讀的好,王老師又當即評價“丞相說話神定氣閑,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敵妙計,我等盡可放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有節奏地讀好孔明的話,感受孔明當時的沉著冷靜及巧妙布置。
教師在教學中還重視訓練學生運用書中的句子,提取有用的信息,把兩句話合成一句話來說。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采用師生合作的方法,結果效果非常好。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左童子手捧寶劍;(生接讀:右童子手執麈尾。)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生接讀: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師:還有一種改法呢!“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一童子在左,手捧寶劍;(生接讀:一童子在有,手執麈尾。)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生接讀: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最后的課外拓展部分,王老師不是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整本書,而是選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章節,進一步感受更豐富,更精彩的孔明之智的形象。讓課后閱讀的推薦不再成為形式,學生在教師推薦后的閱讀成為最大可能。例如: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孔明智退司馬懿》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孔明智退司馬懿》課堂教學實錄07-04
孔明智退司馬懿讀后感07-04
現在離職,明智嗎?07-12
不夠明智的離職方式07-12
白領拒升遷:愚蠢OR明智?07-12
司馬懿裝病的歷史典故04-29
面試技巧-等待是明智之舉07-13
繁星的課堂實錄03-21
《影子》的課堂實錄03-24
工作1、3、10年,明智的離職辦法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