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全國各地元宵節的風俗習慣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各地關于元宵節由來的說法很多,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
關于元宵節的傳說:一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因為平息呂氏之亂是正月十五;二說,元宵節是人們為慶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圓之夜而設,又稱“上元節”;三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中國各省市元宵節習俗,全國各地元宵節習俗不太相同,特別整理出關于中國各省市元宵節的習俗。
【北京元宵節的習俗】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元宵節的習俗】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云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元宵節的習俗】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元宵節的習俗】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全國各地元宵節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全國各地元宵節的習俗02-25
元宵節民間風俗習慣04-17
秋分全國各地都有哪些習俗07-04
中元節全國各地的習俗07-03
全國各地端午節的習俗06-28
全國各地臘八節的習俗07-03
全國各地中元節習俗02-06
全國各地臘八粥做法01-21
全國各地中元節習俗05-18
風俗習慣作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