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
有人說,孩子問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一個是性,一個是死亡。如果是你,你會跟孩子談論“死亡”的話題嗎?怎樣談論才最恰當呢?
你會給孩子解釋什么是“死亡”嗎
說“人都會死”太殘酷,說“人不會死”只能騙一時。我們該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呢?從唯物主義科學角度來解釋,引用“人難免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大道理,孩子無法理解,這樣回答顯然行不通。可是直白說出事實真相,人都會死,這是自然規律,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真的無異于一場沉重打擊,十分殘酷!但如果欺騙她,隱瞞事實,哄她開心,回答“人不會死”,只能騙得一時,又不可能長久。
人為什么會死?人會不會死?……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這個困惑問題。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沒有女兒認識那么早,應該六七歲左右,起初也很害怕死亡,幻想自己能象連環畫中孫悟空那樣長生不老,即使死了也能七十二變再次復活,那該多好呀!
如今長大的我們,面對孩子同樣的提問,到底該如何回答為好?的確,死亡問題令大人頭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想繞繞不過,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沒有必要搪塞蒙混過去。為人父母,我總覺得應該告訴孩子事實真相為好,不過,表達要委婉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話講出來,比如人就和樹一樣,小樹也要長大,慢慢變老啊。也有家長回答說人也會死,死了后就會去天堂,和天使生活在一起,或者說去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咱們一家一樣可以團聚了,以此淡化或消除小孩幼小心靈中對死亡的恐懼感,這種宗教式解答也未嘗不可。或者也可以迂回說辭告訴孩子,死是很遙遠的事,我們有辦法延長生命,長命百歲,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你長大,慢慢地孩子就不害怕了。
對于大點的孩子,可以教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文章《和孩子一起思考死亡》有這樣一個觀點:“我們的精神永遠不會死”,換句話說爸爸媽媽的靈魂不會死,永遠不會離開孩子,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孩子們心靈都脆弱,尤其獨生子女的中國家庭,一般來講,孩子小小世界里只有爸爸媽媽,對爸爸媽媽依賴性強,精神說、靈魂說讓孩子相信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和呵護她,至少孩子在心理上可以得到安慰。等小孩再大點,獨立點了,真正明了死亡的意義了,才可以和孩子一塊討論她們心中的疑惑,使她勇敢地面對死亡問題。這樣循序漸進式教育,孩子容易接受,隨著年齡長大,她會更加認識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生活時光,更加懂得愛親人,關懷他人,做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跟孩子談“死亡”話題應該注意些什么
不需要教育孩子死亡的概念。像四川大地震這樣的災難我們一生也很難遇到一次,但痛失至親好友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個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就會有更多的概率面對生老病死。對成年人來說也許還好辦,但是對于孩子呢?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爺爺奶奶病逝的時候,您又是怎么對孩子解釋的呢?是回避,是欺騙,還是坦誠呢?
回答是不一定。如果孩子是兩歲以內,對死亡還沒有比較清晰的概念,那么你用簡單的謊言來瞞孩子還是容易的。但事情并沒有完,因為您會發現,孩子長到三四歲又開始追問“死亡”的問題,“爺爺去天堂怎么還不回來”,“別人都有奶奶為什么我沒有”,這時孩子已經對親人的死亡有了意識,一味欺騙只會帶來新的心理問題。比如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所以爺爺奶奶不來看自己,于是產生自卑。心理學上也認為孩子的喪失、哀傷經驗,會影響孩子成年后面對喪失、哀傷的反應模式。所以孩子3歲或以上時,再使用欺騙和隱瞞就不適合了。
更為現實的做法是:看重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而不是去期待孩子做出符合大人要求的表現,更不需要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比,因為個體是存在差異的。
如何讓孩子學習到生與死是生命的過程呢?可以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回。這些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
死亡教育的方式要因人而異
外向的孩子,一般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這時候,家長應該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告訴他這個事實: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大自然中花開花落一樣,每個人都要經歷。此外,在死亡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強調生命的價值所在,正是因為我們都會死亡,生命或長或短,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潛能,盡力去完善過程。性格內向:適時探討消除偏差
內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問題也會憋在心里。他們常常遇到一些困惑,總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去解決,比如,關于死亡的困惑,他們很可能上網去查。
作為父母,在平時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對于這些忌諱的話題,也應該適時、主動地和他探討。親人離世:增加安全感宣泄情緒
對孩子來說,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一方面,自己親近的人突然走了,他會感到孤單、無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傷心痛苦,他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會加深。大人在發泄自己情緒之后要盡量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他感覺到,雖然一個親人去世了,但對他的愛并沒有減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時候,他也愿意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該如何回答孩子的死亡問題
孩子對生死問題的敏感會在4-5歲之后,一般情況下在這之前孩子不會主動提出有關死亡的話題,即使提及,他們一般認為死亡是個暫時的現象,就像睡覺一樣還會醒來;5-9歲的兒童一般是在家庭或生活周遭出現親人、鄰居去世、寵物的死亡或者媒體上出現的各種事故而引起好奇;10歲之后的孩子開始逐步了解到每個人都不免一死。
在回答5歲多孩子的提問時分了兩步,第一步實話實說科學地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死,這沒有問題,但是這樣簡單的回答孩子心中會升起莫名的緊張和恐懼;因此您意識到這一點后又補充了一個科幻和童趣的緩解心理壓力的說辭——時光隧道來作為第二部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但是沒有料到的是孩子卻又開始了進一步的追根刨底,您的問題接踵而至。
父母對死亡做了肯定回答后,為了避免孩子誤解死亡就在眼前需要緩解孩子的壓力時可以嘗試著說明死亡是人在很老很老的時候的事情,距離我們還十分遙遠,要等到走不動路了,吃不動東西了,眼睛看不見了才會慢慢來到。
趁著這個機會引導孩子注意個人衛生,勤刷牙,勤鍛煉。如果孩子用電視或者媒體上的車禍現象向父母征詢,那么父母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話題轉移到安全的話題上來,使孩子對虛無縹緲的抽象的死亡問題和生活掛上鉤。這樣既有利于孩子理解抽象的死亡概念又能夠通過關注自己能夠處理的生活事件來緩解對死亡的焦慮和壓力。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面臨。但是對少不更事的孩子呢?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爺爺奶奶衰老病逝的時候,是不是會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呢?如何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是不是您正在面臨的困擾呢?或許繪本能提供給我們一種新的方式,告訴孩子:生命是有限的,但愛不會消逝。
其實,在對待生命的終極問題上,更為現實的做法是:看重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而不是去期待孩子做出符合大人要求的表現,更不需要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比,因為個體是存在差異的。
讓孩子理解“死忙”從繪本開始
死亡,是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的確,給這些從未經過世事,從未經歷過生死離別的孩子們講解關于死亡或者去世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家長不需要特意教育死亡的概念,只要讓孩子看看繪本中就有很多描寫死亡和哀傷的話題,看看一個個生命的故事,孩子就會明白死亡對于人類來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可以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律動,觀察花店的盛開與雕謝,了解植物、動物的生死輪回,如繪本《風到哪兒去了》就是由小男孩詢問事物的去處來講述自然界的生命輪回,大自然的生命循環和生生不息,人也是同樣如此。這些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而繪本那美麗的文字和清新的畫面還能給讀者帶來沉靜的心態和溫馨的暖意。
而《再見,艾瑪奶奶》從一只貓的視角見證了一位普通的老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從容淡定,它告訴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但我們生命之愛不會因為生命的消逝而消失,重要的是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在書最后的一張全家福中您已經讀不到死亡,讀到的只有生命劃過的溫馨。
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經典的繪本,一起閱讀繪本里關于死亡或者生命的意義!
精選關于清明節的繪本
《奶奶的護身符》
內容簡介:奶奶到山上給孫子求了一張平安符,符上寫著:“五百羅漢交通平安”。從此,五百個羅漢總是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小男孩。慢慢地,羅漢們越來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長成了少年,他獨自坐火車到遠方去的時候,列車失事了,僅剩的一位羅漢搖搖欲墜,少年抱起羅漢沖出車外。羅漢最終卻化為灰燼飄上了天空……少年將護身符解下,用手細細撫摸。他遙望遠方天色的光亮,開始踏上了一個人的旅途。劉旭恭編著的《奶奶的護身符》是一本用生命保護生命的溫暖的書!
《爺爺的天使》
內容簡介:《爺爺的天使》講述了病重的爺爺躺在病床上,向懵懂的小孫子講述了自己的一生:爺爺小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天使,從此,天使就一直跟在他身邊,幫助爺爺順利地度過一個個難關……當爺爺睡著,小孫子離開醫院時,爺爺的天使飛了出來,來到了小孫子身邊,成為了他的天使。
《我的爺爺變成了幽靈》
內容簡介: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爺爺帶他去游樂場、看賽車、看電影、釣魚,爺爺;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臉、撓他癢癢、把糖藏起來——他們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爺爺不再笑了,“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倆都哭了。于是,爺爺讓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溫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見,艾斯本。”
“再見,爺爺。請代問奶奶好。”
他們鄭重地做完這件事,然后,爺爺開心地走了。
【清明節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相關文章:
辭職的原因我該如何去解釋07-11
此種情況,離職原因該如何解釋07-12
該如何激發孩子的藝術潛質07-04
年輕父母該如何給自己的孩子買保險07-13
該如何維權?07-12
我們該如何提高職業生涯的“保質期”01-19
我該如何理財?07-12
年假該如何計算?07-10
我該如何討回薪水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