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好餓的毛毛蟲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創造性活動《好餓的毛毛蟲》在小班組開展得轟轟烈烈,數學《喂毛毛蟲》是其中一個預設活動。今天,我組織了此活動。在導入環節,我用物卡和點卡復習目測5以內物體的數量。接下來,我出示毛毛蟲卡片,讓幼兒嘗試喂毛毛蟲,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一條毛毛蟲吃一片葉子。最后拓展到6個和7個物體的匹配,并且結合生活聯系實際,讓幼兒知道物物匹配在生活中的作用。
這樣的流程下來,看似一切順利,但總感覺少了什么。其實,在設計活動時我也是花費了心思的,我反復修改教案,請有經驗的老師幫助研討,為什么結果并不理想。我在反思:活動孩子喜歡嗎?雖然我在活動設計中努力地加入游戲,表面看似游戲化的教學其實是老師生搬硬套的,物物匹配一定要是給毛毛蟲喂樹葉嗎?小碗配小勺、寶寶坐椅子都是物物匹配,我的這種設計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
活動給了孩子什么?在操作中,孩子都很熟練地完成,不存在任何難度,這和教學設計“跳一跳,摘個桃”的理念是不符的。可以看出,孩子目前對于5以內數量物體的匹配已經掌握得很好,活動中不存在任何挑戰,因此也沒有活動組織的必要。
活動中的操作材料作用如何?活動中,我用的是打印操作材料,身體較小的毛毛蟲和大大的樹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樹葉重疊覆蓋,幼兒不能對自己的匹配結果一目了然。打印的黑白材料缺乏童趣,也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活動中的先學后教在哪里?目前,我們的教學活動都是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因此我先讓幼兒嘗試操作,然后再集體交流、總結方法,由于幼兒人數較多,因此,我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并不能關注全體,只看到了部分幼兒操作情況,交流環節也只是請幾個幼兒介紹,那么這樣的流程是不是先學后教,如果是難度較大的操作,這樣能行得通嗎?
我在備課之前仔細閱讀了《指南》的數學領域目標和指導要點,由于對其解讀不深入,對幼兒的已知經驗缺乏了解,在活動設計中沒有從幼兒角度出發,心中目標不明確,才導致活動的失敗,失敗讓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好餓的毛毛蟲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好餓的小蛇》課后反思(通用8篇)10-21
毛毛蟲的故事教學反思07-27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06-11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09-22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5篇)06-14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12篇)11-23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05-04
幼兒教師的教學反思08-10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1-14
小班幼兒教師教學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