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平均數》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材第90、第91頁的內容及第92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愉悅輕松的課堂里,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學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數”編排在統計中進行教學,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從統計的角度去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空難。因為四年級學生的統計意識比較薄弱,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膚淺,而用統計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數”需要有一定的統計意識和一定的生活經驗,而正是由于受到這兩方面的不足,影響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引入新課
師:我們班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外生活,成立了幾個興趣小組:有環保小組、體育小組還有美術小組等。這是我們班環保小分隊的隊員們在利用課余時間收集飲料瓶,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他們在上周的表現怎么樣?(課件出示照片和視頻)
二、自主探究 ,解決問題
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這是環保小分隊的同學們收集飲料瓶的統計情況和他們提出的問題,借助剛才的視頻和統計圖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指名說信息和問題)
師:那么你能解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飲料瓶?”這個問題嗎?每人都有這個圖,請同學們獨立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小組交流你的想法。(預設:兩種方法。)
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飲料瓶?(13個)
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算法嗎?13是怎么來的?
(1)“移多補少”的方法。
指名學生說自己用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口述和學生動手操作,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這種方法對嗎?為什么要把小紅的一個給小蘭,把小明的兩個給小亮?(為了使他們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指名學生試著回答總結)
師:像這樣把多的飲料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飲料瓶的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法)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飲料瓶嗎?(不是)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學生口述算理并說算式,老師板書。
師:像這樣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無論是通過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這樣得到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平均數。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它引導學生利用“移多補少”或“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平均數并不是每個學生收集到瓶子的實際數量,而是“相當于”把4個學生收集到的瓶子總數平均分成4份得到數,可能同學們收集到的比這個數量小,也可能比這個數量大。平均數是為了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而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數。
2、內化拓展、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小組的活動(課件出示照片和91頁例2情景圖------踢毽比賽)對于比賽,你們最想知道什么?(哪個隊贏)那就是想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現在老師讓你們當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決。
(1)出示表一:(那女生各一名同學)
師: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學)
師:現在哪個隊贏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學生說是通過計算總成績知道的)現在男生算你們隊的成績,女生算你們隊的成績。
通過計算得出:68<76(女生隊獲勝)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也可以求平均數的方法。
男生:68÷4=17(個) 女生:76÷4=19(個)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學)
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男生隊還有一名隊員要加入進來,請各位裁判獨立思考后給出最終的裁定?并說出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比總數男生對獲勝,比平均數合理。
師:怎樣列式解答呢? (學生口述,老師板書)
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個)=19(個)
17<19
答:女生隊的成績好些。
三、探究結果 ,回顧小結
1、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師:回憶一下,我們學了什么?(預設:平均數)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樣的數?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
①當個數不同,用總數量比較結果時有失公平,可以用兩組數據的平均數來比較。
②平均數能較好的反應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③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2、回顧求平均數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
②用先合后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時,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四、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做一做(課件出示)
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指名學生板演并說方法。
2、判一判(課件出示)
指名學生讀題,獨立思考后判斷并說理由。
3、說一說(課件出示)
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
五、評價反思、感受成功
師;同學們回顧一下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說說學到了哪些知識?
篇二: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1)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
教材第90頁、第93頁做一做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愉悅輕松的課堂里,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上課前我想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期中英語測驗中,班級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這個班的李書濤同學可能會得多少分?為什么? 師:班級平均分是李書濤的實際分數嗎?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級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嗎?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那什么是平均數呢?怎樣求平均數呢?(板書:平均數)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數的意義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讀情境圖,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匯報)
生1:從情景圖中可以讀出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分別收集了14、12、11和15個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問題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師:你能解釋“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的意思嗎? (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意思是把收集到的這些塑料瓶按照人數進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數量較多的轉移給數量較少的,最后達成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數,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
2、平均數的求法
師:你能理解“同樣多”是什么意思嗎?在情景圖中會表示出“同樣多”嗎?
師:你是怎樣表示出“同樣多”的?
生: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達到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還可以怎樣說?
生: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像這樣,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觀察上圖發現,還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總數量,然后進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個數。生: (14+12+11+15)÷4
=52÷4
=13(個)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師:誰能總結一下平均數的求法?
生: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計算。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塑料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
生2:用先合后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時,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生3:當數量比較大時,使用公式法比較簡便。
你能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呢?接下來我們看知識運用。
四、知識運用
完成教材92頁做一做
五、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可以利用移多補少法來求平均數,還可以用先合后分計算的方法來求平均數。
生2:我學會了用數據分析、比較等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我知道了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六、布置作業
完成93頁練習二十二第1、第2題。
七、板書設計
平均數
1意義
?移多補少
2平均數的求法? 公式法: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八、教學反思:
【《平均數》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1-18
平均數教學設計02-14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2-04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5篇01-18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5篇)06-11
平均數教學設計15篇03-08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05-14
三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03-13
課堂教學設計03-11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