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宵節(jié)賦》賞析及解析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宵節(jié)賦》賞析及解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序
元宵節(jié)實為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燈節(jié)、小年也。正月十五之良宵,月上柳梢頭,人醉黃昏后。賞月,觀燈、猜謎,徹夜狂歡。此情此景怎能忘之,有感而為君賦之:
此節(jié)彌久,漢代為源。唐迄貴族 ,宋到民間。 煬帝(1)興奮,玄宗(2)翩躚。 點燈供佛(3),在寺承然。上有天官(4),華誕為記;下來道眾,上元永傳。花燈高掛,黎庶流連。中西合璧(5),道佛有緣。
開泰三羊,福澤百業(yè);毓祥八馬,瑞降千員;饦渖x而引玉女,魚龍奪目則誘兒男。瓊花競放,人海難穿。彩燈閃爍,騷客爭看。徹夜不歸,只因陶醉;燈謎難解,唯有苦研。
萬家團聚,備佳肴而賞明月;九域歡歌,飲美酒而嘗湯圓。東風浩蕩,紅梅留香而艷放;春意歸臨,翠柳吐芽而新鮮。 如銀月色,直令八方醉;似金華燈,長使萬代歡。燈月交輝,塵寰美事;霓虹奪目,華夏堯天。
詩
。嵰涝~林正韻)即興吟詩七律(新韻)一首:
上元鬧日不平凡,萬里城鄉(xiāng)五彩懸。
羊舞龍騰明月照,客游賓走笑聲傳。
湯圓和美家家樂,燈火通明處處歡。
夜里煙花織錦繡,霓虹奪目醉塵寰。
注:
。1)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jié)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fā) 展為元宵節(jié)的重要活動。
(2)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guī)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xù)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jié)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后花燈便成為元宵節(jié)的重要標幟。
。3)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
。4)道教中,上元節(jié)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jié)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
。5)中西合璧指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xiāng)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jié)由來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 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元宵節(jié)習俗
話燈聯: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jié),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吹礁吲d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食俗: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jié)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xù)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jié)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么,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么能成為上元的應節(jié)食品呢?原來,元宵節(jié)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
觀燈: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舞獅:舞獅子,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痹娙税拙右住段鳑黾俊吩娭袑Υ擞猩鷦拥拿枥L:“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痹娭忻枋龅氖钱敃r舞獅的情景。
【《元宵節(jié)賦》賞析及解析】相關文章:
《赤壁賦》賞析06-07
重陽席上賦白菊賞析10-09
《重陽席上賦白菊》原文及翻譯賞析03-25
元宵節(jié)的經典詩詞及賞析10-10
《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原文及賞析02-23
描寫元宵節(jié)的詩詞及賞析01-07
(推薦)元宵節(jié)的經典詩詞及賞析12-09
有關元宵節(jié)的詩詞及賞析11-30
描寫元宵節(jié)的詩詞原文及賞析07-01
相思賦作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