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露天電影隨筆散文
我的童年是在臨河丹達度過的。在我的記憶里,家鄉的村落、樹木、溝渠、田地都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常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即使做夢也常常跳躍著故鄉的畫面。
今年國慶節,我終于回到了故鄉,兒時的伙伴相約著走過村前、村后,倘佯在兒時嬉戲的西渠,漫步在童年掏苦菜的堰畔,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晚上,幾個兒時的好友,圍繞在桌前,海闊天空談論著兒時的記憶,這時好友的小女兒嘰嘰喳喳飛奔進家興奮地說:“二后生房后放電影了。”好友談興正濃,呵斥小女說:“電視還不想看,看什么露天電影。”言下之意堅決不去。好友不去,我也不便說什么,繼續我們的閑聊,但是,身在家里,我卻怎么也安不下心來,思緒早已飛到了二后生房后,不由得追憶起兒時看露天電影的情景。
那是七十年代中期,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偶爾能看場露天電影便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了,每每聽說第二天要演露天電影,我們會歡呼雀躍一整天,晚上睡覺也會被喜悅的夢驚醒。那時看的電影無非就那么幾部:《沙家浜》、《紅燈記》、《戰洪圖》、《艷陽天》、《智取威虎山》。記得有一次看電影《英雄兒女》,我們從一隊一直跟到八隊,連看八場,到后來,我們把電影里的臺詞基本都記住了,王成手握爆破筒“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等經典畫面、臺詞成為我永恒的記憶。第二天,我們便每人拿一根葵花稈,聚在小隊的場面,幾個人扮美國鬼子站在麥草堆下,“英雄王成”站在麥草堆上,手握“爆破筒”大吼一聲,跳入“敵陣”,直炸得麥草翻飛,笑聲四濺。玩得時間久了,汗水、灰土匯聚在每個伙伴的臉上,雖然很累,但在我記憶的字典里,童年沒有憂愁和悲傷的字眼,有的只是歡樂。
一天不知是誰傳回消息,永清一社要演《戰洪圖》,我們幾個伙伴便相約向永清一社進發,七公里的路程,我們沒感覺到一點疲倦,踏著暮色一路濺起的是黃土和笑聲,天黑下來的時候,我們到了永清一社,一個多小時的辛勞得到的一句話是:“明天才演了。”伙伴們的失望一下代替了笑臉,踏著夜色,像被霜打的茄子,每人懷揣一顆失落的心往回蠕動。
寒冬的晚上,沒有內衣,身穿棉襖棉褲,嗖嗖的冷風從褲角鉆進,向上周游一圈,從領子上出來,悠然走了,留在肉體上的是抖兒打戰的雞皮疙瘩。我不禁思念夏天的晚上,看完露天電影《天仙配》,伙伴幾個躺在綠草叢生的渠畔,聽蟲鳴蛙叫、看滿天星斗,議論牛郎織女今天吃的是豬肉燴菜還是烙餅炒雞蛋……任思緒似脫韁的野馬隨意馳騁,直到凌晨才回家。可是冬夜就難以享受夏夜的美妙了,領受的只有西北風,我們爭先恐后離開大路,跑上排干溝的冰面,于是冷風小了,也暖和了許多。眼看要回到村邊了,只聽前面“轟隆”一聲,一個小伙伴掉進了白天飲羊打開的冰窟窿里。從冰窟窿里急忙拉出伙伴,我們身上也是水流如注了。送伙伴回他家,燈光下,只見他嘴唇也凍得發紫了,電影沒看上,罪卻沒少受。
第二天,我們看露天電影的癡心依然不改,在永清一社我們終于看上了電影《戰洪圖》。看完《戰洪圖》,一路上我們再戰寒風,然后回到家,甜甜地睡上一覺,第二天上學去。
好友看我神不守舍的樣子,建議說:“我們去看看?”于是我們幾個魚貫而出,來到二后生房后。電影已放映有一段時間了,只見兩個武俠刀來劍往,飛檐走壁,打得天昏地暗。看電影的也就十幾個孩子,我們站了一會兒,大家邊看邊談論些其他。我本來是想重溫那逝去的兒時記憶,體味那童年的“天堂”滋味,可是,時光消逝,歲月更替,時代變遷,兒時的記憶雖然那么清晰,思念那么殷切,但是此時的心境和感受再也難以回到童年了。
回到家里,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我知道童年永遠也不再回來了,那一場場看露天電影的情景也只能是埋藏在記憶的一角,間或在夢里去體會了。想著這些,我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但轉念一想,現在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們極少看露天電影,即使看也是帶著另一種心境去享受和解讀電影了,想到這些,我的心又坦然和欣慰了。
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夢了許多夢,但這夜沒有夢見看露天電影的事。
【露天電影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懷念露天電影散文06-29
童年的露天電影散文06-28
露天電影院的散文06-29
難忘童年的露天電影散文06-29
童年記憶的露天電影散文06-28
鄉下的露天電影的抒情散文07-04
忘不了的露天電影散文06-28
記憶中的鄉村露天電影散文06-28
懷念那場露天電影抒情散文07-03
經典的隨筆散文「精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