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夕的歷史典故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除夕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除夕的歷史典故
謂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一詞,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風土記》云:“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古人對“除夕”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夜”“歲除”“大除”“大盡”等。
在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通宵不眠為“守歲”。守歲的“守”有對即將過去的上一年的懷念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希望之意。
除夕節日禁忌
1、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2、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里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于來年的身體健康。
3、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除夕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于是以后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習俗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2、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后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3、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5、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除夕為什么要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講究一見人團圓,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飯有時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會在在吃過年夜飯后,將茶點瓜果擺滿一桌,全家人圍桌談話。
關于守歲,有三個不同版本的傳說。
一是為迎接灶王奶奶。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下界當了“灶王奶奶”,她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灶王奶奶”便開始收集年夜飯所需物品,直到除夕才收集齊,連夜趕回人間,與凡間百姓共度佳節。人們守歲就是為了迎接她回歸凡間。
二是為趨吉避兇。有一個“守歲熬年”的傳說,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可說是婦孺皆知。據說有一頭名為“年”的怪獸,每到年根的除夕之夜就會跑出來傷人。但是它只傷害睡了覺的人,對清醒者則無可奈何。于是人們為了避開它的傷害,到了除夕之夜,便熬眼守夜,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一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一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后,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形成了。
三是祛除瘟疫病魔。守歲還有驅走邪瘟病疫之說。傳說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燈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為了驅走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
除夕養生注意事項
1、不要暴飲暴食
一家子在一起吃飯自然離不開大魚大肉以及酒等,這就易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吃飯方式是對身體健康有害的,更何況是過節期間的飯菜。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動有一定規律,吃東西時,胃、小腸、膽囊和胰腺分泌出各種消化液,使食物中的營養素易被人體吸收。如果突然吃得太飽,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來進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脹得很大,腸胃蠕動困難,影響了正常的消化機能,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急性胰腺炎、腸胃炎,或腸胃潰瘍等。
2、注意少喝酒
酒是任何聚餐或者應酬上的必備飲品,在它的調節下,餐桌上的氣氛會更加的好,更何況在這特殊的除夕呢?除夕夜難免要喝酒助興,但是飲酒要根據自己的酒量適可而止,過量喝酒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的危害,飲酒太多會造成口齒不清,視線模糊,失去平衡力,對人的神經、心腦血管、胃、肝、腎等各臟器都有一定損害。
3、注意葷素搭配
節日期間餐桌上往往以葷菜為主,肉類和油炸食品過多,蛋白質和脂肪自然而然攝入較多,加上身體的活動量減少,容易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代謝性疾病,因此春節期間要注意平衡膳食,盡量多吃一些比平時更清淡的食物,以減少脂肪的堆積。
另外,也應特別注意避免只吃菜肴而不吃五谷雜糧。蔬菜中的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胃腸道的正常蠕動,預防便秘,因此飲食中要搭配足量的各色蔬菜。但要注意水果與蔬菜的消化時間和過程都不同,應分開食用,以避免相互之間干擾,影響營養物質的腸胃吸收。
4、注意節制零食
春節期間,常常會準備很多花生、瓜子、點心、糖果,或招待客人,或自己享用。看電視,聊聊天,不知不覺中吃掉很多。糖果、瓜子、花生等食物的熱量不低,尤其是屬于核果類的瓜子、花生、腰果、核桃、杏仁,均屬含多量油脂的高熱量食物,千萬別在看電視、聊天時吃這些東西,免得在不知不覺中吃了太多令人肥胖的熱量。
除夕的習俗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里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涂。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