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時的壩壩電影的散文
看壩壩電影,應該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大特色吧!那時候,一年難得看一回電影,對我們小孩子來說,期盼看電影不亞于期盼過年。
每逢生產隊放電影的日子,我們幾大口把碗里的飯刨完,溜下桌子,抽起板凳便往大曬壩里跑。大人們沖著我們的背影,笑著說我們比泥鰍還要溜得快。
我們把家里的板凳全抽出來。矮板凳安放在電影機前屬于我們小孩子的“黃金地帶”,高板凳則安放在電影機后面。我們自然坐不了這么多板凳,那多余的是為親戚朋友準備的。誰家都有三親六戚,總不至于讓客人站著,自己坐著,成何體統呢?
當太陽離西邊山頭有一人高時,電影師傅便在大曬壩一端將兩根剛砍來的竹竿立起來,上面懸掛一面白色幕布,在我們眼里,那就是一面勝利的旗幟。鄰村打頭陣的小孩在崎嶇狹窄山道上像小鳥一樣飛來,一眼望見這面“旗幟”,那顆似浮萍一樣懸著的心“咚”地一聲落下來,同時心里涌起一份驚喜。他們來不及喘口氣,就急忙去搬石頭,安放在“黃金地帶”的周圍。
還有小孩子和大人們陸續趕來,他們是離得遠的,有十幾里。小孩不像大人,隨便找個地方站著就能看,他們要很擇地勢。然而此時已沒地勢供他們選擇了,他們便只能爬到幕布兩側的樹上(正對幕布的樹已被占領),或者坐在幕布下面大曬壩的青石板上觀看。只是看見幕布上的人,全都是扁扁的,像一張紙那么薄,感覺那不像是人,而是怪物了。
小孩子都是精靈,他們很快發現了一個奧秘——在幕布后面觀看。這與正面看差不多,唯一不足的是,這些人全是左撇子,不管做什么都是反著的,讓人很不習慣。不過這比在幕布下看強多了。
那時正是革命樣板戲最為盛行的年代,每次放電影,總是少不了一部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等。樣板戲里面的人物,諸如鐵梅、阿慶嫂、楊子榮、吳瓊花、鳩山、刁德一、座山雕等,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全都“活”在我們小孩子的心中,他們的唱詞,我們也能倒背如流,比背課文熟多了。
不過,我們看電影都是為了看最后那部戰爭片子:《地道戰》、《地雷戰》、《英雄兒女》、《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敵后武工隊》、《鐵道游擊隊》……
我們在這些電影片子的熏陶下,很崇拜八路軍和解放軍,很喜歡打仗。我們在村子里玩的游戲,都與戰爭有關。
我們把村子里小伙伴分成兩班人馬,一邊是解放軍,另一邊則是敵人。我們仿照電影中的情節來一一演練。整個“戰場”烽煙滾滾,殺聲震天,還真像那么回事的呢!
我們還立有軍法:在打仗時,如果有小傷小痛,不準哭,更不準回去告訴大人,否則就開除他,今后不準他參加。為此,有的被打痛了,即便痛得眼淚直流,都不會哭出聲來,顯得很堅強。現在大家回想起來,感覺這份堅強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如今,壩壩電影像村子里業已遠去的碌碡、水車等農具,縹緲的影子比風吹散了的山坳那嵐靄還薄。
【兒時的壩壩電影的散文】相關文章:
壩壩電影的變遷作文06-26
看壩壩電影小學四年級作文06-23
三角壩廣告宣傳散文07-03
關壩地質報告06-23
壩美自由行的旅游攻略07-04
橡膠壩施工實習報告07-03
兒時故鄉的電影院散文06-28
茨壩中學小組實習心得總結06-22
昭通小草壩風景區旅游攻略06-30
三角壩廣告宣傳作文范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