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體化計算機工程LVDS顯示技術研究論文
1某一體化計算機中LVDS顯示電路的設計原理
根據LVDS的傳輸線路組成,某一體化計算機中顯示電路應由LVDS信號輸出、LVDS信號傳輸、LVDS信號接收三部分組成。在選擇LVDS輸出電路時,應注意LVDS輸出接口的選擇。LVDS輸出接口也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單路6位LVDS輸出接口,RGB信號均采用6位數據,共18位RGB數據;
2)雙路6位LVDS輸出接口,采用雙路方式傳輸,RGB信號采用6位數據,其中奇路數據為18位,偶路數據為18位,共36位RGB數據;
3)單路8位TTL輸出接口。這種接口電路中,采用單路方式傳輸,RGB信號采用8位數據,共24位RGB數據;
4)雙路8位1TL輸出位接口。這種接口電路中,采用雙路方式傳輸,RGB信號采用8位數據,其中奇路數據為24位,偶路數據為24位,共48位RGB數據。考慮到實際使用,單路6位LVDS接口就可以滿足。而單路6位LVDS接口需要四對差分線來通訊,三對差分線是數據傳輸,一對差分線用于時鐘信號傳輸。因此,選擇了一款支持單路6位LVDS顯示輸出的COMExpress模塊作為LVDS顯示的信號輸出端,選擇一款支持單路6位LVDS的LCD液晶顯示屏作為LVDS信號接收端。
2一體化計算機中LVDS顯示的實現
一體化計算機中的LVDS顯示發送端及接收端選型好之后,還需要考慮好LVDS信號傳輸的設計,以確保信號質量。
2.1計算機背板PCB設計
從COMExpress模塊引出的信號不能從COMExpress接口直接傳輸到液晶屏上,這需要計算機背板的轉接,在背板PCB設計時要考慮好高速LVDS信號的走線,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LVDS信號的匹配阻抗通常為100Ω±10%;2)保證差分線平行等距,一般是將差分線對長度誤差限制,盡量使用同層內的差分;
3)LVDS差分對走線應盡可地短而直,避免過孔和大于90°的轉向;
4)LVDS信號要遠離其它信號。其他信號最好分層布線,若必須使用同一層走線,距離應大于3~5倍差分線間距;
5)不同差分線對間的間距至少應大于3~5倍差分線間距。
2.2傳輸線纜的設計
從計算機背板到顯示屏之間,需要設計有傳輸線纜。在設計傳輸線纜的時候,為確保信號質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信號傳輸線纜應雙絞、等長;
2)要做好線纜的屏蔽,屏蔽層要接地;
3)信號線纜要注意避開其他信號線,尤其是電源線纜,防止造成干擾;
4)選用的連接器務必要壓接可靠,采用的接觸件一般為銅材質以保證信號質量。
3調試及故障分析
一體化計算機按照上述設計方案進行了生產,在首次測試時,發現顯示屏上沒有顯示,經檢查,LVDS信號線路連接正確,在調試板上測試COMExpress模塊,顯示正常,但在查看BIOS設置時,發現可以設置主模塊的輸出為單路6位LVDS輸出,或是單路8位LVDS輸出,默認的是單路8位輸出,與液晶屏的輸入接口不符,導致沒有顯示。調整為單路6位輸出后,顯示正常。在后續一體化計算機的調試、試驗中,發生過一些顯示故障,總結起來,主要有黑屏、抖屏、缺色現象。通過更換模塊的方式進行排查,排除了線纜、液晶顯示器的問題,定位是LVDS顯示輸出異常。然后在發生故障時,測量了故障模塊的LVDS信號輸出波形,通過對比工作正常時的波形,發現主要是時鐘信號波形異常。工作正常時的LVDS時鐘信號(TXCLK±).根據LVDS信號的通信原理,在LVDS顯示工作正常時,時鐘信號的擺幅應滿足的要求,即LVDS時鐘信號的TXCLK+與TXCLK-差分信號對的差值在250mV~450mV時,判斷為邏輯“1”,差值大于-250mV時~-450mV,判斷為邏輯“0”,而且同時必須滿足峰峰值的要求,在差值最小的250mV時,峰峰值最小應滿足500mV,在差值最大的450mV時,最大峰峰值為900mV。根據故障時的時鐘信號波形與要求對比,可以清晰地判斷出故障的波形不滿足中的LVDS時鐘信號的要求,從而造成LVDS顯示無法正常工作,解釋了故障機理,下一步則需要對輸出LVDS顯示的模塊進行進一步的故障分析。
4結論
本文在工程應用中,依據LVDS顯示的基本原理,結合了LVDS在應用中的一些經驗,成功實現了應用LVDS顯示的某一體化計算機,并對調試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供其他需要LVDS顯示工程應用的設計者作為參考。
【一體化計算機工程LVDS顯示技術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計算機軟件安全檢測技術研究論文07-04
關于計算機硬件維護技術研究的論文07-03
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分層技術研究論文07-04
電力工程及電力自動化技術研究論文07-02
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技術研究論文07-04
交通工程安全防護施工技術研究論文06-22
新時期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研究論文07-04
關于試論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研究論文07-04
氯堿行業的節能技術研究論文06-27
汽車節油節能技術研究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