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用誤區分析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可行的、值得進一步實踐和推廣的方法,它對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著很好的作用。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用誤區分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重“顯性目標”,輕“隱性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重視“知識和能力”目標,輕視甚至忽視“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現象。前者為顯性目標,顯而易見;后者是隱性目標,滲透在平時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之中,對知識的掌握之中,體現在師生交流、合作之中。
但是隱性目標的價值在于對學生的影響是恒久的。顯性目標固然有利于評價,具有導向作用,卻會束縛人的行為,導致機械性,而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潛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顯性目標起著干擾或促進的作用。
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與技能習得過程中的方法與情感因素,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并最終實現創造性學習。
誤區二:重課前預設,輕課堂生成。
導學案是一個既有預設又要考慮生成的過程性開放性設計。所以在導學案設計中留出了課堂上師生交往互動和動態生成的空間。但是在教師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往往受傳統教案觀念的影響,不考慮課堂上的的動態生成性,不進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情調查,以至于課堂出現生成時,教師顯得手足無措、難以應對或者無視生成、按部就班地執行預設的導學案。
在導學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考慮導學案設計中那些開放性問題,有可能出現的多種生成性結果,做好相關的預設,以便在課堂上做到有備而來;另一方面,要靈活處理課堂上即時性生成。看那些是有效生成,那些是無效生成,那些可以再課堂上討論,那些可以在課后去研究。
誤區三:重導學案的使用,輕教材的使用。
導學案畢竟不能包攬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切內容,導學案設計問題的來源主要取決于對教材或其他教學文本內容的選擇,是“二次加工”的過程。很多情況下它不能脫離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單獨存在,就像“導航儀”之于汽車一樣,單獨使用沒有意義。導學案一定要和文本結合。
筆記本、作業本可以和導學案、教材整合。現行的教科書上留出了很多的空白,學生完全可以在旁邊做相關的標記、備注或者解讀等。這樣比單獨寫在筆記本上更能體現學習的過程性和情境性,更適合階段性學習反饋。
誤區四:重導學案使用,輕導學案“再設計”。
導學案設計貫穿教與學的全程,除了課前的“預案”,還要體現在課中的“續案”以及課后的“補案”。所以,導學案的使用過程,實際上也是導學案的再設計。
這種再設計主要體現在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上的教學策略調整,基于課堂學情調查后的教學方案調整,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自主產生的問題設計,課堂學習評價反饋后的反思設計等等。這些往往被老師所忽略,由于缺乏“再設計”,使課堂學習進程不能有效推進,導致某些環節上出現低效或無效教學行為。
誤區五:重統一性評價,輕差異性評價導學案使用。
一方面要加強個別指導,一方面要組織好組內幫扶,尤其是在評價使用上要進行分層次評價。導學案應該給學生不同學生提供“自選式”的問題和達標訓練,學生只要完成相應層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
誤區六:重“講”輕“學”、重“學”輕“導”。
在導學案使用和課堂學習中容易導致的兩個極端就是:重“講”輕“學”和重“學”輕“導”。導學案是高效課堂形態得以具體呈現的有效載體,所以高效課堂上如何理“活”與“實”、“放”與“收”的問題同樣體現在導學案使用上。
實際上解決重“講”輕“學”和重“學”輕“講”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好課堂上導學案使用中“活”與“實”、“放”與“收”的問題,解決好使用導學案的“度”的問題。“收”得過緊就成了傳統課堂上的包辦代替,把導學案當成了傳統教案。認為“導學案”設計的開放性問題,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太耽擱時間,總不如自己講效果好,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是重“講”輕“學”。
“放”得過寬,就成了教師不作為的“放羊式”課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學習處于自由散亂狀態,獨學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離主題,生成沒有價值,目標沒有達成等等一系列問題。年輕教師容易犯這種毛病。“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是處理“收”與“放”、“活”與“實”關系的原則。
教學案和導學案的區別
一、“教學案”與“導學案”:
“教學案”與“導學案”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師生公用的一種文本。“講”字面上停留在傳統教法上,而“導”重點突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又有教師主教之嫌,“導學”則突出了有“導”之下的“學”。導學案其實就是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一個腳本,故又可稱為“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學案—為教師上好課做準備;
導學案—為學生學習提供指導。
性質不同: 教學案—以教師為中心,具有單向性、封閉性的特點;
導學案—以學生為中心,具有互動性,開放性的特點。
功效不同: 教學案—側重怎樣教、教什么、注重使學生“學會”;
導學案—側重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注重使學生“會學”。
角色不同:教學案—教師自導自演,學生是聽眾;
導學案—教師組織指導,學生是主角。
二、“導學案”在高效課堂中的作用:
課前的預習是學生自己或小組完成的,那么一個突出問題顯現出來:學生學什么?怎樣學?用什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這就需要有一個載體,“導學案”就是起到引導、指導學生自學作用的文本,進而提高學生的自學效率,它是學生自學的“線路圖”。
三、什么是“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
“導學案”:“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作業、測試和檢測訓練于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合一”的教學文本。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學案”課堂是以導學為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啟迪引領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導學案”其實就是把教材上復雜、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具體的問題,它能引領學生通過讀教材尋找方法,關鍵在“導”上,如果沒有“導”作用的“導學案”,那和復習提綱沒什么區別。
四、“導學案”的內容:
導學案的內容:主要圍繞 “學”而編制。
包括案頭內容、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過程、課內訓練檢測、課后拓展延伸、教后記、學后記。
學習過程:自學導學、課堂教學兩部分
1、案頭內容:
“導學案”的稿頭包含有班級、科目、章節、課題、課型、執筆人、審核人、使用時間等內容。
2、設計學習目標的幾點注意:目標要分“課前、課中、課后”三段設計,應具體、準確,由教學目標改為自主學習目標,由教學重點改為學習重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改為“使自己進一步了解…”。敘述方式應為“通過(過程、方法)學習內容,(達到什么目標)”。每一句話都要說到點子上。
3、學習過程:包括預習導學和課堂教學研討兩部分。
自學導學:自學導學的設計,要使教材內容問題化、具體化,具有引導性、興趣性、啟發性、可操作性。預習導學在量上要適當,預習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要有對自學情況的檢查方法、反饋信息等,為后面精講提供問題依據。
課堂教學:設計時要著重“導思路、導方法、導能力”,并且要緊扣教材,重點突出,利于突破難點。也要預設問題,問題就來源于自學中沒有理解的知識,同時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特點。
4、課內訓練檢測:要體現教學重點,扣緊課標,做到精選、精練。訓練內容要以培養雙基為重點,設計要有層次,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保證每個學生的有效學習。要有訓練檢測方法、訓練檢測情況反饋方式,并依據反饋信息做好糾錯,加深知識的理解。
5、課后拓展延伸:這一部分要立足于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拓展延伸題可以利用自習時間完成或留作家庭作業,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內容要重視預設生成而未達到理想效果的內容。同時,還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維的發展。
6、教后記:教后記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評價,便于總結經驗和教訓,教師要認真撰寫教后記,便于下次集體備課時交流。這部分內容可以記在《研修手冊》上,也可記在《活頁教案》上。
學后記:學生通過撰寫學后記,達到思考學習過程,總結本課學習的規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師對此要嚴格要求、認真批閱。
五、導學案編寫的一般要求:
1、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
2、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3、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4、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及檢測方法。
5、注意“教學合一”,注重學生的學習。
6、《導學案》一定要明顯體現“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內容。
六、“導學案”需要新的備課模式:
提前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具體操作:
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草稿→發給全體組員→集體備課,修訂草稿,提出修改意見→充實導學案→交主管領導或備課組的把關教師審定→制成正式文本
備課要求:
主備教師(導學案編制者)認真闡述教材的特點、重點、難點以及每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并且闡述每堂課的大致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學習過程,如何突破重點、難點,設計編制講學稿等。
主備老師發言后,每個教師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共同研究重點難點及對策,最后形成統一的師生共用的導學案。
七、“導學案”的使用:
1、對學生的要求:學生提前一天拿到導學案→按導學案要求及指導自學課本→解決導學案中基礎題部分→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做提高題→碰到生疏的難解決的問題要做好標記記錄下來→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
課堂學習時可以在導學案空白處適當作些方法、規律等的筆記以便今后復習。
要求學生每隔一定時間后,將各科導學稿進行歸類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
2、對教師的要求: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
八、“導學案”課堂環節:
“導學案”教學模式的課堂環節。
“導學案”課堂應做到“七放手”:
1、課本放手讓學生閱讀。
2、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
3、重點疑點放手讓學生討論。
4、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
5、結論放手讓學生歸納總結并表述。
6、規律放手讓學生尋找。
7、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
“導學案”課堂可分為四塊:
學生自學----小組探究----教師講解----當堂訓練。
1、學生自學,以案導學。
提前一天(或上課后),教師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和指導,自學教材并完成自學習題,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遺留問題要做好標記(教師巡視并進行學法指導,檢查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
2、互助合作,研討交流。
學生對自學過程中不能完全解決的疑問,通過小組內討論、小組間討論的辦法予以解決。在討論中,教師搜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小組代表向教師反饋學習疑點,難點。
3、精講點撥,釋疑解惑。
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和討論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主要講學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點、盲點和難點(此過程要充分重視“兵教兵”)。
4、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教師講解完后,學生完成課內訓練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鞏固所學知識。針對訓練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組織學生討論或訓練,把未解決好的問題解決好,達到提高的目的。
九、課后作業:
附:教學流程設計主要體現什么?
《導學案》成為詳案后,流程可以簡寫。
流程設計主要凸顯教師課堂行為:
1、如何組織檢查學生課前自學效果,用什么方法檢查,怎樣實施,怎樣糾正、彌補。
2、如何組織課堂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用什么措施保證學習效果,用什么方法檢測學習效果、分享學習成果,如何解決課堂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怎樣引導,怎樣啟發,哪些需要講授;
3、小結課堂,怎樣檢測學習效果,怎樣評價學生的有效學習及思想、思維發展;
4、如何布置新的課前學習任務。
該流程中具體問題的表述要求:
1、學習方法必須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開設運行時;
2、具體學習任務只需表述出“導學案學習目標‘幾’”即可;
3、講授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無法解決的內容)至少需要寫出提綱,但一節課中的講授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
4、《導學案》需要解決問題的答案可以標注在教材上,也可標注在《導學案》上,不必寫入流程中;
5、檢測題可以在各種教輔資料中遴選,也可以自己編制。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用誤區分析】相關文章:
導學案及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詳解06-23
使用導學案心得體會11-09
導學案使用心得體會03-07
教學案例分析07-14
新教學模式與傳統模式的分析12-17
(通用)教學案例分析07-29
教學案例分析[集合]07-29
教學案例分析【優選】07-29
【集合】教學案例分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