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放風箏的原因
清明節為什么要放風箏:
風箏的歷史十分悠久。放風箏,源于古代的巫術。古人認為,放飛的風箏可以帶走邪氣與晦氣。據說,世界上第一個風箏是春秋時代的著名工匠魯班用木頭制作的,當時還有竹做的風箏。漢代出現紙制風箏,叫“紙鳶”。唐以后,風箏作為一種兒童玩具日漸風行。清代詩人高鼎曾這樣描繪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人們在紙鳶上加了一個竹笛,紙鳶飛上天后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箏的彈奏聲,于是人們將紙鳶改稱“風箏”。當代中國最有名的風箏盛會是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自1984年開始,每年清明節舉辦,濰坊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
放風箏的注意事項:
1.選擇平坦場地
放風箏時常需倒行,同時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在天上,容易出現摔倒或被絆倒的情況。因此,在放風箏前一定要注意觀察地面的狀況,盡量選擇平坦、無障礙物的場地,以保證安全。
2.遠離樹木和電線
放風箏應選擇空曠開闊的場地,遠離電力設備和樹木。風箏易被高大的樹木纏繞。另外,架空線路和變壓器是高壓電力設備,因此應遠離這些設備,以免觸電,造成傷殘甚至死亡,尤其是放飛一些使用漆包線和錫箔紙制作的風箏時,更要注意。
3.老人要注意安全
老年朋友放風箏時注意做好準備運動、避免猛然轉頭。放風箏時,頭頸需較長時間后仰,如果在放風箏前頸部沒有完全活動開,長時間的后仰會加重大多數老人本來存在的椎動脈受壓、痙攣等情況,產生腦部供血供氧不足而導致頸性眩暈,進而出現站立不穩等癥狀,極易導致危險事件的發生。
老人在放風箏前,要做5~10分鐘的頸部準備活動:眼睛應以平視為主,頭頸平仰交替,活動幅度應慢慢加大,不宜一開始就大幅度地活動頸部。
上述這三種就是放風箏時常需要注意的問題了,同樣的,這些問題如果發生,無疑會讓放風箏的心情大受影響,所以說,放風箏是一項好運動,但是也需要注意場地的選擇,不要讓一些小意外影響到您的心情。
清明節其他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放風箏的原因】相關文章:
清明節吃雞蛋的原因06-26
清明節送菊花的原因06-25
清明節要掃墓的原因03-15
清明節放風箏的古詩精選04-06
清明節放風箏的淵源06-25
清明節放風箏的由來04-06
清明節放風箏報道07-03
清明節放風箏的意義07-04
清明節放風箏作文06-23
清明節放風箏日記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