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體會文中重點語句的用意。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習如何欣賞句子、詞語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要和平,不要戰爭”的主題;記住歷史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三、 教學課時
1課時
四、 教學方法
點撥法、自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有人知道“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嗎?
1942年6月 ,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焚毀了這個村莊。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儈子手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從這段資料里,我們知道了這個令當今兒童歡欣鼓舞的一個節日,居然是來源于二戰期間,成千上萬無辜兒童的被毒害這么一個悲慘的事實。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會來到一個叫做克拉庫耶伐次的'地方舉行這么一個悼念活動——悼念半個世紀前,被德國法西斯在一天之內殘殺的300個孩子。這個悼念活動的場面如何?那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是怎樣的?我們將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體感知文章
1、參觀完這個遺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一段文字。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這段引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留意下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
(沉重記憶,美麗的記憶。)
兩種記憶是否矛盾?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2、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復述重點,把握文本情感。
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
悼念活動的氣氛怎樣?如何理解文中開頭“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明確:在這樣的天氣里,人們涌向屠殺的地方。這里不僅是描寫天氣,而且在渲染氣氛,“天地亦與人同哀”。(連用四個句號,成為四個短句,使每個字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表意功能。讀者的閱讀速度自然放慢,讀兩個字,停頓一下,想像一個畫面。這樣的開頭,讓讀者感受到現實中的空氣,彌漫著無盡的悲哀,而一切皆源于歷史。
這部分寫悼念活動的所見多聞,那么作者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
明確:回顧歷史,現實中的悼念場面,兩位溝通歷史與現實的老人。
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
在開頭,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怎樣理解這句話?
(強調要記住歷史,不能忘記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
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
西德和日本兩位作家對法西斯在全球范圍內肆虐的歷史,各自的態度如何?在文中找找他們的語言。
從他們的語言可以看出:
西德——自責
日本——辯解
從兩人不同的態度,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德——得到人們的原諒(握手)
日本——忘記給別人帶來痛苦的歷史,自私,令人鄙視
人,要正視歷史
第四是摘錄遺言。
作者為什么要摘錄遺言,有什么作用呢?(這些遺言,你讀出了什么?)
1、 孩子們是熱愛生活、牽掛親人的。這令人感動。
2、 孩子們是勇敢的
3、 譴責屠殺者的罪行
4、 屠殺、戰爭是殘酷的,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三)、總結
整體感知全文后,有誰能告訴我,前面我們提到的“沉重的記憶”與“美麗的記憶”是否矛盾呢?或者說,為什么屠殺給人們留下的是既沉重又美麗的記憶?
(生答)
沉重:屠殺中,全是普通市民。另外,那場屠殺中有300個孩子遇難,孩子們臨死前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多么撕心裂肺。
美麗: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結束語: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個既沉重又美麗的記憶。并且要和平,不要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也是這篇課文的主題。
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聶華苓
1、墳地所見所聞
2、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
3、記錄作家座談會
4、摘錄遺言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2
一、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二、導入新課
課題《親愛的爸爸媽媽》所包含的動人感情。
三、出示目標
1、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五、合作探究
閱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并說說你的理解。六、研讀賞析
課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說說它們的含義和作用: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2、“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七、拓展延伸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回答問題:
1、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2、你對這兩位作家的行為是如何評價的?請以“歷史告訴我們”為題作文,說說你學完本文后的感想。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3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
這篇文章是一篇對法西斯的控訴詞,細讀文章不難發現,文中充滿了一組組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的事物:歷史與現實、美麗與沉重、懺悔與狡辯、引文與正文、人性的呼喚與罪惡的槍聲,閱讀時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并對之進行分析探究,你會走進一片別樣的風景。
〖教學步驟
一、尋讀,析一析“歷史”與“現實”
1、分別尋找文中寫“歷史”寫“現實”的內容,并聯系起來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中被納粹殺死的30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同時借莫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發指的歷史,二者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2、為什么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二、聽讀,析一析“沉重”與“美麗”
一天之內,七千人慘遭法西斯強盜的屠殺,這個記憶是“沉重”的,但是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這又是“美麗”的。
三、圈讀,析一析“引文”與“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造人生的業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2、結尾引述死者的遺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過再現被殘殺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關系?
“引文”是純客觀的記錄,是正文得出觀點、進行議論的依據。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析一析
仿照上面的方法,還可以析一析“西德”與“日本”,“景物”與“心情”“描寫”與“議論”“戰爭”與“和平”等。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步驟
初讀,理思路。
全文結構清晰,四個部分內容依次如下:參加紀念活動途中──開展紀念活動──紀念活動的討論──摘錄血腥悲劇中的片紙只字。
精讀,品美句。
結合課后習題二對文中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進行品析。
回讀,探主旨。
鼓勵與眾不同,可以參考的說法:
1、控訴戰爭的殘忍。
2、歌頌愛的偉大。
3、揭露非正義戰爭維護者的自私嘴臉。
4、我們應該不停地反思歷史。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
1、 繼續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3、 體會人們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幸福的向往。
[教學重點]
在整體把握中重點研讀文中意味深長的句子。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由題目導入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伴隨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呼
喚而來的是充滿愛意的笑臉和親切的呵護。但在這樣一篇文章中,伴隨著這聲呼喚的是滅絕人性的槍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親愛的'爸爸媽媽》。
二、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概括四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寫作者在紀念第的所見所聞和與莫馬的交談。
第二部分寫紀念地的演出。
第三部分寫作家們在一起座談。
第四部分摘錄被殘殺者的遺言。
三、問題探究
㈠ 閱讀質疑 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人至少提出兩個問題,小組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全班交流時提出討論。
㈡ 全班交流 師生共同對問題進行歸類整理。
可以圍繞薩特在引言中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這句話展開問題。
問題:為什么說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從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麗”的詞語或句子來。
“沉重”:在那場悲劇中,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個被殘殺的人,其中還有300個孩子。這是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沉重的歷史回憶。
景物描寫:使人感到沉重。“氣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寫天氣,也是寫信請。景物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們在紀念地的悲痛心情。
語言描寫:“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尸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突出了屠殺的殘酷和悲慘。
神態描寫:兩位老人“頭發斑白,臉色肅穆,定定望著籠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長眠的死者在這一刻是相通的。
“美麗”:面對這場大屠殺,塞爾維亞人表現出“整個民族的英勇”,又是美麗的。
場面描寫——紀念的人群是美麗的:“人已滿山滿谷。……站在47年前300個孩只發出最后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們對生的渴望是美麗的。
在雨中的朗誦和合唱是美麗的:人們用詩和音樂來表達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執著。通過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反襯敵人的殘暴兇狠。
西德作家的發言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是美麗的。
遇難者的遺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親人的愛,對生命的渴望和留戀,這份愛是美麗的。
四、作業
1、按照題目要求,發揮想象,擴寫一個片斷作文。
①想象在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發生的這場殺戮的具體情景,如塞爾維亞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們臨死前的情景、納粹的殘忍兇暴,寫一個300字左右的片斷。
②閱讀課文這段文字,“納粹在滅種呀!孩子們就從課堂里被抓走了,還有十幾位老師。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后一刻!’”香型課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師的深情動作,納粹士兵的動作),寫一個200字左右的片斷。
③想象巴法爾給他父親寫信時的情景,把巴法爾的新擴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斷。
2、交流點評。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5
課題:爸爸、媽媽和我
教學目的:1.初步了解人體的基本構造,并能用線表現。
2.初步了解人的性別特征以及外形特點。
3.學習區別人的高矮、大小。
教學要點:1.鼓勵兒童根據平日對親人的觀察和了解,大膽用線進行
表現。
2.根據兒童不同知覺發展階段的造型表現特點,進行不同作業引導,不做統一造型要求。
教學準備:教師:圖片。
教學過程:一、觀察與討論
提問:人體由哪些部分組成?教師帶領兒童觀察分析人的基本構造:頭、軀干、四肢、手和腳。提問:怎樣用線把人的基本特征表現出來呢?教師帶領兒童觀察人體個部分的基本形狀,用各種形來表現人。提問:爸爸和媽媽在性別上有什么不同?教師帶領兒童觀察男人和女人在外形特征方面的區別,主要從頭發和服裝方面表現。提問:大人和兒童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教師帶領兒童觀察人的不同高矮、大小區別。通過觀察,我們了解人體的基本構造是由頭、軀干、四肢以及手和腳組成。人分為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因此,畫爸爸、媽媽和自己時要考慮男、女性別以及大人和兒童的區別。
二、作畫提示
1.在一張紙上要畫三個人,可以從紙的一邊順序畫,也可
以從中間向兩邊畫。
2.想一想爸爸和媽媽的樣子:頭發什么樣?爸爸戴不戴帽
子?是不是戴眼鏡?有沒有胡子?媽媽的頭發什么樣?戴不戴首飾?穿不穿裙子?要盡量畫出他們的特點。
3.用線畫要大膽,運筆不要太快,認真地畫每一個部分。線條之間要有聯系,每一部分關系要畫明確。
三、教師輔導
課間巡視鼓勵兒童大膽表現人的不同特征。注意畫面
安排,人物不要畫得太小。及時出示典型作業,以點帶面
把握作業進度和要求。
小 結:作業評賞展示全班作業。互相觀摩并自我介紹。指出自己
最滿意的作品。本課作業4歲兒童基本能用圖式畫三個
人。除個別兒童外,他們大部分能表現人的'性別和身高特
征。5歲兒童除個別外,大部分能用圖式表現男女性別和
身高的特征。
教學指導建議:本課適合3~5歲兒童學習。本課為幼兒繪畫造型的啟
蒙教材。畫幼兒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內容,從生活認知和
感知能力培養入手,激發造型表現欲望,培養兒童自己創
造符號表現的習慣。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6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孩子長期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各方面都浸潤在爸爸媽媽的無私關愛之中,因而,孩子通常與爸爸媽媽之間十分親近,感情也特別深厚。本節課讓學生通過表現特征來描繪父母、感受親情,學會感恩。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爸爸媽媽的五官、表情、身材、習慣、動作等細節,比如媽媽洗衣服、織毛衣的樣子,爸爸看報的樣子。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爸媽的一舉一動,讓孩子在腦海中定格爸爸、媽媽的神情是什么樣的,動作是什么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好好品味父母。教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畫筆表現出父母的形象特征,有了感悟他們才能畫得真切。
雖然學生經常畫人物畫,但是很多學生畫的人物基本是簡筆畫式的,有的甚至是卡通人物。教師在本節課中要加強示范,特別是如何用變化的線條表現出人物的特征、動態,引導學生觀察細節,用寫生的手法進行創作描繪。
通過直觀示范和細致觀察,來達成本課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美術課程改革以來,要求既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訓練,也注重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及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所以課堂中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此更為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美術表達能力。
學生情況:
有了之前人物繪畫課的基礎,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人物繪畫的一些方法,但還是有些學生在畫人物時簡筆化、卡通化的傾向嚴重。教師在本節課中一定要加以直觀示范和引導。同時,這一課不僅要教授寫生人物畫的基本技能,還要學會觀察人物的重要特征。在掌握人物的特征之后,如何能讓學生運用自己熟悉的表現方式來表現出心目中的爸爸媽媽,這也需要在教學中加以引導。
教學方式、手段:
本課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回答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目的在于使學生先明白什么是優秀的人物畫,人物畫應該怎么畫。另以多媒體課件貫穿全課,利用直觀、詳盡的視覺資料,化解人物畫的教學重難點。
教師準備:PPT課件、示范用具。
(3)爸爸媽媽的眼睛有什么區別嗎?媽媽的眼睛小小的,爸爸的眼睛很大。我們把眉毛、眼睛、鼻子、嘴稱作五官,(板書)人的五官也是人物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你覺得哪個部分最難畫?你平時是怎樣畫的.?用手比劃一下。
①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傳遞著愛的信息,說一說媽媽的眼睛有什么特點,你能上來畫一畫嗎?(教師示范)我們在畫人眼睛的時候,上眼眶的線條可以比較實一點,畫好眼珠,留出瞳孔,而下面的線條就可以虛一點,這樣表現出來的眼睛能夠更加地傳神。在畫的時候不僅要觀察眼睛的大小形狀,還要注意將眼睛的細節表現出來,比如說媽媽的長睫毛,爸爸的魚尾紋,都能幫助你把人物畫得更生動。
②鼻子,很多同學是不是就這樣畫一個彎鉤形呀?下面我們一起來摸摸我們的鼻子,鼻梁上面細,下面寬,我們可以用兩條線來畫,兩邊有彎彎的鼻翼,線條比較柔和,下面是鼻孔。這是一個側面的鼻子,在我們平時畫的彎鉤形的基礎上加上鼻翼、鼻孔,是不是顯得更加逼真呢?這是一個正面的鼻尖,同學們認真觀察一下是怎樣表現的。
③你們平時是怎樣畫嘴的?摸摸嘴巴,說說它的組成。上下嘴唇其實是有一定厚度的,不能只用一兩根線來表示。
④你知道五官還會說話嗎?看看這張嘴的主人是什么表情,你是怎么感覺到的?如果是大笑,嘴巴會有什么變化?上下嘴唇分的很大,露出了牙齒,嘴巴旁邊的笑紋會變得很深。再來看看眉毛的主人又是什么表情呢?同桌之間互相看一下眉毛,眉毛也不是簡單的一根線吧,我們可以用短短密密的線條來表現它。
4. 下面請大家用默寫的方式畫一畫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注意五官、表情的生動描繪。
5. 講評作業。
設計意圖:在“找爸爸、找媽媽”的游戲中讓學生了解爸爸媽媽的特征,通過摸、猜、看等方法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眼睛、嘴巴、眉毛等五官特征。教師的有效示范教給學生繪畫的方法,然后通過默寫的形式讓學生初步感知表現父母五官特征的作畫方式。
三、學方法
1. 看得出來大家都非常愛自己的父母,愛不僅可以說出來、唱出來,其實平時同學們和爸爸媽媽的一些非常親昵的動作也能體現出來,下面讓我們來看看:
(1)這是誰?說說你和媽媽在一起的動作是什么?
(2)這是誰和媽媽?媽媽把你摟得可真緊。
(3)再來看看你和媽媽怎么來表達愛的?
(4)你和爸爸、媽媽平時還有哪些親昵的表現呢?你就把我當成你的媽媽,上來表演一下。
2. 大家看,我們可以將這親昵的一刻永恒地留下來:
(1)這是羅馬尼亞畫家克魯楊的作品《洗頭》。
(2)誰來說一說這幅畫描繪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并說一說你對這幅畫的感受。(3)媽媽為孩子洗頭的生活場景隨處可見,相信大家也有同樣的經歷。畫家就是畫了這樣一個普通的場景,是要告訴我們:細細體會觀察就會發現母愛父愛就在我們的身邊。同時畫家巧妙地運用背景的冷色與人物的暖色形成一個色彩的冷暖對比,凸顯人物形象,從而更好地烘托出母愛的平凡與偉大。
3. 再來看看,老師請一位同學的爸爸做了模特,拍了一組照片。我給每一組發三張,請你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是讓你畫,你覺得哪張好畫、哪張難畫?
(1)同學們都發現角度發生了變化。我們在觀察人物時可以是正面、側面、半側面,也可以是背面,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2)當人的動態發生變化時,畫面的動態線也會發生變化。相對而言,坐著、背面的人可能對大家會是一個新的挑戰。
(3)動態發生變化時,人體的比例也會發生變化。我們通常以頭為參照,站著的人的身體大概是7個左右的頭長,來看看坐在凳子上和盤腿坐的各是幾個頭長?所以有這么一句話叫“站七、做五、盤三半”,大家畫畫的時候用作參考,注意人物的比例。
設計意圖:本環節注重人物比例、動態的講解,利用大師作品的欣賞和實物照片觀察,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學會描繪不同動態人物特征的方法。
四、賞作品
1. 我們一起來看看同學們畫的爸爸媽媽吧!
(1)這兩位同學畫的爸爸媽媽,在抓住特征、表現出動態的基礎上,人物的衣服的細節表現得非常好。媽媽的衣領、腰間的松緊、爸爸毛衣的質感分別用了長短不一、變化豐富的線條,把人物畫得既寫實又生動。
(2)這兩幅作品同樣是表現坐著的人,你比較欣賞哪一幅?
(3)人不僅有站、坐,還有躺、跑、跳等一系列的動態。你們看,這幅作品好在哪里?小作者把媽媽睡覺時的姿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媽媽睡覺時的那種愜意的神態讓我都想靠到她身邊美美地睡上一覺了。這幅作品的顏色也非常美,你看褲子這兒,連布的質感都表現出來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寫信的興趣,指導幼兒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寫信。
2、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
重點難點:
指導幼兒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寫信。
活動準備:
自制一封圖文并茂信 幼兒寫信工具 配套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教師: 我有一件高興的事想要和你們一起分享,看--這是什么?(出示信),哇!這封信好大呀!這是哪兒來的信呀?(引導幼兒看信封,郵政編碼,郵票,地址,收信人)。
二、引導幼兒讀信,感受信的不同之處
1、教師:這封信好奇怪呀!這些符號表示什么意思呢?師生共同閱讀,分析感受信的不同之處。(在黑板上展示信)小結: 這是一封圖文并茂的信,有字寶寶,也有圖片。原來呀,奧特曼不會寫很多漢字,所以,他就用一些圖片來表示自己的意思。真是太有趣啦!
2、教師:你們知道什么時候需要寫信嗎?
小結:當我們有很多話想跟親人和朋友說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寫信的形式告訴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三、指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寫信
提問:
1、如果給你紙和筆,你想給誰寫信呢?
2、你為什么想給他寫信?(引導幼兒說出他人對自己的愛)
3、你想寫些什么?(啟發幼兒說出他人的感恩之心)教師:讓我們一起來為關心 、愛護我們的人寫一封信。
(提醒幼兒:不會寫的字寶寶可以用符號或圖畫代替)
四、幼兒展示自己的信,請個別幼兒朗讀
教師: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信?
五、結束活動:歌曲《感恩的心》
小結:小朋友寫得真棒!老師非常感動,謝謝你們對老師的關心。如果爸爸媽媽看到你們的信,感受到你們對他的愛,一定會為你們感到自豪、感到驕傲!讓我們一起到郵局把自己充滿愛心的信寄出去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設計06-05
讀《親愛的爸爸媽媽》有感04-27
親愛的作文05-18
親愛的同桌作文02-16
親愛的奶奶作文02-09
親愛的媽媽作文03-10
親愛的爸爸作文03-08
親愛的母校作文03-09
我親愛的奶奶作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