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磨難》后有感
《磨難》這部七十多萬字的小說沉甸甸地拿在手中,有一種橫空出世的感覺,深感兗州這片土地真是臥虎藏龍。我對小說沒有研究,講點自己的讀后感權當為在座的老師跑龍套吧。
現在是個溫和的時代,我們喜歡多情地往身后看那些變動不居的時代,《磨難》恰好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本,不同于反思文學的,帶著泥土自然芬芳的作品。在那個中國老百姓改天換地的年月,一切風水在輪流轉,政體成為上蒼意志的指揮棒,動亂如鐘擺在均衡著什么,而人類生活的日常性卻均衡著一切亂世。在那種荊天棘地,虎狼撲面的苦難歲月,季氏家族有曲折但不富于傳奇性。他們不是時代浪潮中見風使舵的機會主義者,只是以自己心靈的良善和堅韌不屈,順應自然地經營著日常人生的平民百姓。作者以畫心的文筆全面而有效地詮釋了動亂中,社會底層的生存體驗和常態的世俗人情。這種日常性鞏固和強化了小說的自然之美,而成為關注生存,歌頌人的天籟之作。
《磨難》一直是我期待讀到的作品,為什么這樣說呢?作為七O后,又一直生活在農村,對于那段歲月,雖然讀過一些知識分子的反思作品,還是有種隔閡。飯桌上,父母憶苦思甜的閑話中也常常涉及到“人民公社,大躍進,大串聯,斗地主”等之類的名詞,作為普通農民,他們也搞不清怎么回事。但那些片言只語卻一直勾起我的疑惑和好奇:在那種政治的洪流中,父輩們作為農村的普通民眾有何感想和作為呢?種種戰天斗地的場景又是一幅怎樣的人生畫卷?他們的精神真相又是如何漫卷紅旗的呢?當然,我希望讀到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視角,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描摹和解嘲的戲謔�!赌ルy》的傳統寫實,恰恰親切自然地填補了我記憶里的這一份空白。
自己也到了好追憶往事的年齡了,童年的鄉土記憶真的很模糊,留下的只是一個個無所依附的畫面,所能寫下的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想象。而《磨難》里對地域性風土人情,世俗倫理,家長里短的素面朝天的工筆白描,鮮活地還原了那些流失的記憶。即使以散文的視角,摘開來讀小標題下的篇章,都是十分優美耐讀的。深感在農村題材的寫作中,這篇小說里許多寶藏式的鄉村經驗,將會給我們提供許多有益的參照和借鑒。
小說里有大量的人物對白,這些語言反映著各類人物在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下的思想見地,精神風貌。這些方言語匯,與生俱來般流淌成作家血液里的文學資源,散發出我們家鄉特有的地理環境里的生活氣息,本土民風民俗撲面而來,令人不禁莞爾神會。
在鄉土日常生活的重復表象中審視鄉土經驗,作家并以一種自覺的文化承擔,俗韻雅奏般調動使用著活潑,明亮,幽默,富有想象力的方言俚語。并善于在時空交錯的各種場景中,以對話的方式,把兗州這一帶的方言土語,歇后語,猜謎,笑話,群眾喜歡抖的包袱撂得侃子,自然穿插在小說的情節中。這些語言是經過作家苦心梳理凈化融合的,像帶著點泥土的花花草草栽活在小說的土壤里。這些母語的活力,四兩撥千斤的分量,遠勝于那些虛偽的矯飾和蒼白無謂的景物渲染。語言是故土的根,怎樣留住我們的根,這部作品為這一方地域文化的延續與變遷留下功不可沒的依據,為我們提供了鄉村生活教科書式的原生態范本,也是一部民間話語集大成的史志之書。
當下,農村生活的場景,習俗,漸漸成為影視劇里浮光掠影式的背景道具。那種真正深入生活,在泥里土里摸爬滾打過的細節體驗,是畫面的表現力所不能承載的。比如“2、相親”中對季遠老漢的刻畫:他捂著口鼻打了個怪噴嚏,怕驚醒別人;去摳鞋洞里的泥塊,摳不動了發覺是麻線丁子;他生氣鬧情緒卻半推半就地順從小孫女來穿鞋。當然,這樣精微的生活細節在書中俯拾皆是。讀這本書時,對細節的偏愛,時常弱化了我對故事情節的關注。這些原汁原味,潑煩的煙火人生擬出本書的底子。讀著讀著,就覺得是自己村里的左鄰右舍揣著他們的小心思向我走來;這種日常語言的隨和入心,甚至鼓動我萌生了一個想法:當父母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了,陪在他們身邊打開這本書慢慢地朗讀,我覺得他們能懂,會聽得津津有味,這是多么天倫的喜樂圖啊。也許,這正是文學人民性的魅力所在吧。
胡蘭成在《中國文學史話》中記載了一件事。一個日本陶工對他說:“只做觀賞用的陶器,會漸漸窄小,貧薄,至于怪癖,我自己感覺到要多做日常使用的陶器�!币粋陶藝家要經常燒一些日用的產品,比如平常吃飯的碗,喝茶的杯,裝菜的碟,由此來平衡自己的藝術感受,以免使自己的感覺走向窄小,貧薄,怪癖,這是一個很大的藝術創見。因此,胡蘭成說,“人世是可以日用的東西,也正因為它的日用性,所以都是貴氣的,所以可以平民亦是貴人�!�
在這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多元化的文學時代,蹈虛的作品越來越多,只有物質的寫實與精神的抽象相平衡相結合,才能產生富有廣闊意蘊的經典之作�!都t樓夢》沒有大觀園的日常寫實,也不會升華出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大虛來。
二十年間,好人要活,心術不正,心里藏著虎豹者也要活,人與人之間,與歷史與體制之間產生的沖突與積怨已成過往云煙�!赌ルy》像一面鏡子,以自然的維度,再現了他們的生之喜悅,生之悲哀,帶著他們在盲目或自覺的命運里找心尋命。這種尊重民眾靈魂的慈悲寫作,在日�;臄⑹鰝惱碇袨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也正是《磨難》的高貴之處。
這部小說,應該是兗州這片土地上,近年來里程碑式的扛鼎之作。
塵歸塵,土歸土,日常有著大地一樣的中和之質,超驗著,思辨著,夯實調和著人生五味。最后,愿我們都像董老師那樣,做一條地下的蚯蚓,深掘泥土的芬芳,發出大地上寂靜的鳴唱。
【讀完《磨難》后有感】相關文章:
讀完國學經典后感01-29
讀完mba就業前景06-27
讀完《童年》心得感悟04-20
今年大四,在美國讀完本科后怎么申請加拿大的研究生?07-11
關于磨難作文04-21
讀完西游記的感受06-25
雅思閱讀完成句子技巧06-28
讀完《綠野仙蹤》感覺范文01-06
讀完生命流淚的樣子后有感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