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雷雨》課后教學反思
隨著課題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斷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探索,積累、感悟、運用。在備課與講課的過程中都注重了面向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學生成為主體,老師成為主導,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的資料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所得、所想。改變學生閱讀中的被動局面,讓閱讀成為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的閱讀真正成為一個不斷質(zhì)疑和不斷釋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讓學生在閱讀中概括的,如: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jīng)過;(相遇述舊怨);周樸園認出侍萍后的態(tài)度。(相認生新恨)。再如:階級沖突使夫妻相見不相認卻相恨;父子相見不相認卻相斗;母子相見不相認卻相怨;兄弟相見不相認卻相仇。在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又能把握住要點。
把握戲劇中人物的語言作為分析人物性格的突破口。選取富有人物個性特點的語言來賞析,從中理解人物的真實情感。如: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才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思考:周樸園對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呢?學生有不同的回答,當然他們的回答難免會有點片面性,偏激,教師可適當引導如何全面地看待一個人。如對周樸園的性格分析時,有的同學并不把他當作是一個反面人物,而是覺得他很可憐,可悲,對于他們的看法,言之有理的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并不把人物性格的分析看法標準化。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
總之,我想,使學生覺得學語文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這才是語文課最大的成功。我們的課本是有限的資源,但啟發(fā)他們的興趣,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促使學生自覺地不斷地去領略語文的魅力。
【《雷雨》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雷雨》課后反思11-28
《雷雨》教學反思07-03
課后教學反思01-25
課后教學反思04-10
課文雷雨的教學反思07-03
《雷雨》的教學反思素材06-23
《爭吵》課后教學反思06-22
《山雨》課后教學反思06-22
琥珀課后教學反思06-21
《頤和園》課后教學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