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統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生態系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之第二節。從單元題目和章節的題目就看出本章的主題,即是——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教材在此前的第一節中,已經揭示“生物圈”作為所有生物的家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 一理性認識,繼而在第二及第三節中通過探究活動等,交代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么現在,就要在生物學上有一個歸結,即:生物與環境之間這種于動態 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表面看似乎相對獨立,但教材的立意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態系統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作為整體來考慮的,故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就尤為重要了。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能力目標:
1.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組成。
2.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 決方法:生態系統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于全面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討論一個特定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以魚缸實物入手,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 基礎上,通過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的同時,盡量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如果歸納的不夠準確或全面,教師可以用實例進行提示。然后再以點破面,引 導學生根據生態系統的概念列舉一些生態系統的實例,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
(四)教學難點
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人類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二、說教學方法
1. 教法:直觀教學法是生物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初中學生的求知欲強,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在學習中需要直觀材料和感性經驗。 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然后分析歸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在教學中,還采用啟發式談話法,在 學習每個知識點前,我都提出思考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思考,這樣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積極思維,從而形成理性認識。
2.學法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發 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導入新課。
(二)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什么是生態系統。學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閱讀課本第23頁的資料分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并列舉身邊的實例,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后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教 師層層設問:
①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么關系?
②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 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如找出樹→蟲→鳥這樣的關系引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從腐爛的樹干上長出的許多真菌 引出分解者這個角色。
3.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么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4. 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系圖(課本24頁圖I-17),教師設問:
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消費者與分解 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④除了植物、動物和分解者這些生物,生態系統就能維持下去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 念,和生態系統的非生物部分。并舉出身邊的實例。
5.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 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并提醒學生注意:
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后。
②箭頭指向取食 者。
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6.展示上 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
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
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 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系,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 物的數量。
7.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并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8.學生閱讀課本26頁資料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① 能量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逐漸減少
② 有害物質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在逐漸累積。
(三)情感教育
有 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實 例: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四)歸納總結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一、 什么是生態系統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植物——生產者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
細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等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能量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逐漸減少
2.有害物質隨著食物鏈的流動而在逐漸累積。
3.食物鏈中生物的數量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漸減少。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統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03-20
生物八年級下冊《生態系統的組成》說課稿06-28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說課稿06-02
生物說課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07-01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說課稿07-02
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07-0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說課稿07-0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說課稿03-0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說課稿06-28
高中生物生態環境和生物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