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我愛這土地》教材理解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我愛這土地》教材理解
一、整體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假如我是一只鳥,全詩以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使讀者不禁發出疑問,鳥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土地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呢?
作者對此作出了闡釋。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這是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的。
下面四行詩,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對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
在詩的第二節,作者筆鋒一轉,由上文對歌唱者動態的描述,轉而對我進行了一個近鏡頭的特寫。這是以設問的方式進行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于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二、問題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一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2.《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我愛這土地》教材理解】相關文章:
最新《我愛這土地》教材理解07-04
《我愛這土地》備課教材07-01
我愛著土地教材理解教案07-04
我愛這土地仿寫10-29
《我愛這土地》教學實錄06-28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08-08
《我愛這土地》課堂實錄07-02
我愛這土地課堂實錄07-02
我愛這土地課堂教學實錄07-05
《我愛這土地》的課堂實錄范例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