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三政治上冊第一至第二單元的重點知識點總結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政治上冊第一至第二單元的重點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初三政治上冊第一單元重點知識點總結】
(一)基本國情:
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含義:
(1) 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
(2)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
2、主要特征及表現:
(1)主要特征是不發達。
(2)表現:
①生產力水平比較低;
②教育科學技術比較落后;
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
(二)祖國巨變
1、表現:
(1)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2)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2、具體表現:
①政治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②經濟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三步走”目標前兩步目標;
③人民生活上: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
④祖國統一上:香港、澳門回歸;
⑤外交上:加入WTO;成功召開APEC會議;
⑥科技上:“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
⑦文化教育上: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⑧體育:成功舉辦2008北京奧運會
3、原因:
(1)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主要原因:
①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②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④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⑤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⑥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⑦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⑧正確認識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發揚艱苦奮斗等民族精神
4、得出結論(對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感受?)
(1)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
(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
(3)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5)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6)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7)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三)共同理想:
1、內容: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作用:
(1)共同理想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共同理想是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巨大精神動力。
(3)有共同理想的鼓舞,全國人民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合力,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實現:堅持“三步走”的戰略。
4、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的關系:為了個人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當代青年要把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結合起來,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融入到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去。
(四)小康社會
1、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21世紀的頭20年,黨領導全國人民,集中力量,同繪小康藍圖,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五)艱苦奮斗
1、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原因:(理想的實現必須經過艱苦奮斗?)
(1)艱苦奮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經之路,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①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②激烈的國際競爭;③實現共同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
2、青少年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的原因:
①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為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奮斗是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歷史責任。
②當代青年要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承擔起歷史責任,就要繼承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磨練自己才能把自己造就成能承擔重任的人。
③生活富裕了仍然提倡艱苦奮斗,這樣做既是為了用今天有限的財力、物力去創造明天美好的生活,又是為了培養吃苦耐勞、不畏艱險、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艱苦創業精神。
3、青少年怎樣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從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做起,做到:(1)自強不息,奮發學習;(2)吃苦耐勞,生活儉樸;不畏艱難,勤勤懇懇,意志堅強。
(六)黨的領導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2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表現在:
①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謀求民族的獨立和復興、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③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④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指導思想: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指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初三政治上冊第二單元的重點知識點總結】
一、民主與法治
1. 追求民主價值
民主的足音:
在中國,“民主”一詞最早出自《尚書》。一般來說,民主在價值上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
民主價值的實現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新型的民主: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它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具有強大生命力。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參與民主生活:
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
民主選舉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一種重要形式。民主選舉要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公民要積極、主動、理性地參與民主選舉。
民主決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的有效方式。民主決策的過程,要求保證廣泛的公民參與,決策方認真聽取各方意見,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的科學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等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有力保證。
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監督權的具體體現。實行民主監督,有利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實行民主監督,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
2. 建設法治中國
夯實法治基石:
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法治建設。
凝聚法治共識: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現代社會的公民,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厲行法治,需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
二、創新驅動發展
1. 創新改變生活
感受創新:
生活處處有創新。生活中的點滴創新不僅讓我們眼前為之一亮,而且改變著我們對生活的慣常看法。
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只是從無到有的創造發明,還可以是對已有成果的改進和完善;它不局限于科技領域,還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只是靈光乍現的頓悟,更需要年復一年的積累;它是個人的創意行為,也是團隊、集體的創造活動。
創新引擎:
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更加呼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2. 創新永無止境
創新強國:
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目前,我國雖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從整體上看,仍然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等問題。中國科技創新之路任重道遠,需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把經濟建設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
萬眾創新:
當今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創新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職業,每個人都是創新者,都向往在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創業不分男女、不分城鄉、不分行業,每個人都是創業者,都可以通過辛勤勞動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
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不是別人賜予的,企業不能只是跟著別人走,而必須自強奮斗、敢于突破。
時代需要弘揚創新精神。創新精神,表現為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和自信,表現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表現為承受挫折的堅強意志和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表現為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
創新的時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尊重創造、保護創新。當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時,我們要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