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創新創業的“種子”在高校“生根發芽”
3天,300支團隊,近3000人參賽,被視為全面展示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總決賽,10月20日晚在吉林大學決出勝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Unicorn無人直升機系統、浙江大學智能視力輔具及智能可穿戴近視防控設備,獲得并列冠軍。
高校是人才“第一資源集聚區”,也應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源地。在“互聯網+”推動大學創業實踐的同時,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該如何走?服務經濟轉型升級,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又將怎樣影響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既要奇思異想,更要腳踏實地
10月19日,合肥工業大學的“物聯芯溫室智能種植云管家”團隊第一個走進了賽場。團隊負責人王良帆向大家描繪了一幅未來農業的圖景:打開手機客戶端,光照、溫度、濕度等數據一目了然。即使身處百公里之外,管理者也能完成大棚內設備的實時控制。
本次大賽分為創意組和實踐組兩大類。包括王良帆團隊在內的實踐組參賽項目共有189個,而創意組項目也達到了111項。實踐組即已注冊公司步入市場的“互聯網+”企業,創意組全是高校在校生還未落地的“奇思異想”。
值得一提的是,臺下的評委們都是各大企業的管理者,他們的投資意向就成了項目好壞的“試金石”。
一款通過監測人體脈搏,實時反映人體健康情況的“小p手環”剛展示完,就有評委表達了投資意向。談起這個創意,合肥師范學院大二學生鄭浩告訴記者,這是他看到中醫把脈時產生的靈感。經過近一年時間,樣品初步成型。
創新創業離不開敢想敢干的勁頭,更離不開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
“我們今年的計劃是虧120萬元,”遺愛網創始人、黃岡師范學院大二學生陳浩表示,“創業需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目前,這個專注于地級市同城服務的網絡平臺已經得到了400萬元的融資支持。
創新創業教育重在優化培養方案
開一堂創業課程,講幾個成功企業案例,交一篇“紙上談兵”的結課論文,以往的做法早已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需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該如何走?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僅僅依賴脈沖式的活動刺激,要通過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重構,同時開發高質量的課程、專業和學位項目,真正將創新創業落實到學生培養的主要環節。2015年,清華大學圍繞當前全球性挑戰問題進行課程設計,并采用小班授課,建設了14門挑戰性示范課程,讓學生和老師“邊做邊學”。
大力發展交叉學科、協同育人已在更多高校中實施。吉林大學依托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立了“學生創業專區”,吸引了35家學生產業企業免費入園孵化。南京大學引入國外高校先進教育經驗,與美國紐約大學理工分校、英國華威大學聯合成立國際創新創業學院,整合國內外各類資源,已培訓近萬名長三角地區優秀創業者。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坦言,“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應該避免一哄而上,我們既要鼓勵和支持學生投入實戰,也要在更多的學生中種下創新創業的‘種子’,讓他們在合適的時機與條件下‘發芽’”。
以過程評價替*考分評價
目前,大學教育和大學老師還習慣于帶有應試色彩的課堂教學、標準考試,這種做法讓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感到擔憂,“這樣培養的學生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不強,批判精神、創新創業能力更不會強”。
這樣的觀點在世界經濟論壇今年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得到印證:我國國家競爭力排全球第28位,其中創新列第32位,高等教育和培訓居第65位。
正在全面展開的創新創業教育,將如何引領高校改革?
“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能使國家經濟發展從依靠人口紅利向依靠智力資源轉變”,大學生創新創業全國總決賽評委馬德富認為,高校不能閉門造車,需要緊跟市場,逐步形成以過程評價為導向的高校評價體系。
事實上,蓬勃興起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逐步引領高校改革走向深入。互動式課堂教學、非標準答案考試等高校教學改革實踐正在部分高校實施。謝和平介紹,目前,四川大學的課程從開課到期末考試,每次課堂討論、課后作業、隨堂測驗都按比例計入總成績;過程性學業評價被放置在核心位置,“新方式、新思維已經進入了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
而清華大學推出了學業評價體系改革,變百分制為相對等級制,引導學生弱化對考試成績過于功利化的追求,將課程的著眼點定位到有利于自身長遠發展的能力素質提升上來。
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造能力,讓創新創業深入骨髓,融入血脈,這樣的共識正在高校中逐步形成。馬德富認為,“接受了創新教育熏陶的學生,即使不能直接去創業,在普通崗位上也可以發揮一定的創造能力”。
【讓創新創業的“種子”在高校“生根發芽”】相關文章:
高校創新創業總結01-07
種子發芽了作文02-26
高校創新創業總結5篇01-07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4篇01-18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4篇)01-18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3篇03-03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3篇)03-03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合集3篇)04-12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通用10篇)05-12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總結(通用3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