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看守望家風的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守望心得體會三篇
守望心得體會篇一:觀《守望一生》有感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你別無所求,只想把知識傳授給可愛的學生;你別無所愛,只想把全部的身心撲到你心愛的事業當中。從青春年華,到白發蒼蒼,幾十年如一日。你懷著對黨,你人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踏出了人生亮麗的軌跡!
在一個偏僻而落后的鄉村里,有一名代課老師,他叫張云天。一次,他請人來簡陋的教室給學生們放電影。正當電影精彩時,悲劇發生了——教室瞬間倒塌!他們都沒受什么大傷,但唯一的教室,毀了!為了能讓孩子們繼續上學,繼續學知識,張云天想盡一切辦法,終于讓新的教室立起來。十年后,張云天的兩個孩子已有十多歲了,大兒子叫張海,小兒子叫張松。張云天常常用自己家的東西補貼學生,要不是妻子養豬賣麻繩,他那微薄的工資恐怕難以維持一家四口的生計。生活總是這么戲劇性,張海不幸患上了風濕性心臟病,并且還是晚期。醫生說他的日子不多了。可作為父親,張云天并沒有留下來陪兒子,而是回到教室,繼續做孩子們敬愛、唯一的張老師。張海病逝后,張云天的妻子因悲傷過度,發瘋去世,張松也恨透了這個心中“沒有家”的父親。面對重重打擊,張云天悲痛欲絕,但為了學生,卻只能默默忍受。多年后,張云天終于轉正,成為了真正的老師,也算完成了妻子的遺愿,張松也很爭氣的考上了重點大學,明白了父親的艱辛,父子之間的鴻溝終于消失。
當看到張云天得知兒子患了絕癥,那迷惘、悲傷的神情時,
我的眼睛濕潤了;當看到張云天為了學生,回到教室,繼續上課時,淚水再也忍不住了,奪眶而出。這時候,幾百個人,都靜悄悄的,除了電影的聲音,就只有低沉的哭聲。
老師,你是無私的!老師,你是偉大的!
雖然,作為父親,張云天并沒有盡責,但他是為什么沒有盡責,為什么沒有在兒子生命最后一刻陪伴他?因為他是老師,是一名負責的老師!為了自己可愛的學生,為了多數孩子的未來,在兒子與學生之間艱難的選擇中,他毅然選擇了學生!
是啊,就像我們平凡的老師,加減乘除,也算不盡您們做出的奉獻。老師是什么?是那雙沾滿粉筆末的手,是那皺著眉頭的諄諄教導,是那一根根刺眼的銀發。因為有老師,莘莘學子才能成才;因為有老師,社會才會多一份光明!我還記得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中,有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了始干”,這不正是說的老師嗎!
老師,我可親可敬的老師啊,你永遠是我心中巍然屹立的大山!
守望心得體會篇二:讀《守望新教育》有感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當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有極大的不足,所以我在平常有時間就去看看一些教育類書籍,以及一些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視頻。最近我就在看一本由許新海老師編寫的《守望新教育》,我還沒有看完,因為每讀一次《守望新教育》我就有一次體會,每次的體會都不盡相同。
什么是新教育?書中說到:新教育,意味著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詩意,一項教育行動。這本書一共分成了三輯:第一輯闡釋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的精神,學理基礎,新教育的四大改變六大行動,新教育的兒童課程以及教師發展......第二輯是對新教育的感悟,第三輯則是對當前的一些教育熱點問題的探討。《新教育》說的內容有很多,包涵了對很多問題的思考,諸如: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問題,對學生和對老師的態度,等等。由于我的家庭環境,我對書中提到的兩個問題深有感觸,其一是關于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問題,其二就是新教育所說的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
與教師的潛力的作用: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書中提到教師的發展比學生的發展更為重要,因為沒有教師的快樂發展就沒有學生的快樂發展;沒有教師潛力的開發就沒有學生潛力的開發!所以要對老師說:說你行你就行,要經常說。新教育者認為建立在潛力論基礎之上,我們就必須無限地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力,必須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搭建舞臺、創造空間。新教育相信,
我們給教師和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們就可以演繹多大的精彩;我們給教師和學生多大的空間,他們就可以創造多大的輝煌!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的潛力,我們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給我們一個精彩,我們給他一點空間他就我們創造無數輝煌。
我們要是沒有看《千手觀音》,假如不知道她們的背景的話,就很難相信這些人都是聾人,她們聽不到音樂,只能用心去感受,這讓我們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XXX小學:XX
2016年4月
守望心得體會篇三:守望教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先生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暢的文筆、獨到的視角將我們帶入一種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時用那尖銳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強烈地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劉鐵芳先生在“是語文課本,還是倫理讀本”這一章節中指出,我們應該選擇優美、活潑的、生氣盎然的,適合兒童閱讀的文章推薦給孩子;不應該將語文教學變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過早地讓倫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果把課外閱讀目標定位很高,把課外閱讀處理得像課堂教學一樣,有要求,有目標,規定讀什么書,讀完以后要么背誦名段佳句,要么寫心得筆記,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讓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去讀書,這樣的讀書有何樂可談?假設某位老師硬性規定自己的學生一定讀多少本書,讀什么書;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這種只求“量”不求“質”的做法,只會扼殺課外閱讀的興趣,摧殘閱讀的個性,課外閱讀將成了學生課外負擔。閱讀的數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數量不求質量,通過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課外閱讀是自由閱讀,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使學生心之所至,自我怡樂。
劉鐵芳先生特別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并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借真實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來撫慰作為聽者的我們的生命。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于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于家庭的幸福,對于學校生活的充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 愿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他們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守望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守望的作文05-07
守望征文07-12
文化的守望作文06-30
守望+無聲的誓言07-09
守望高中作文07-12
守望幸福作文02-11
守望親情作文02-05
守望小學作文02-05
守望夢想作文02-27
守望優秀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