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紀事美文
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從節氣上來說,它是24節氣之一。從節日上來說,它是祭祖日。清明一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
工作再忙,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回家祭祖,這是雷打不動的。個中原因,除了因為我是同輩中的老大,應該在各方面給弟妹們做出榜樣外,更重要的,是自己一直敬奉這樣一則人生信條: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先祖都不放在心上,那還會把什么放在心上呢?報紙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某地方在選拔任用領導干部時,把是否孝敬父母作為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且不說這種做法是否切實可行或有可能流于形式,最起碼出發點和愿望是好的,在世風日下的現今社會,我在心里對此舉是舉雙手贊成的。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教育和扶持我們走過了大半的人生路,既是我們的親人,又是我們的師長,更是我們永不背叛的朋友。前半生是父母養育我們,后半生我們就應該加倍地孝敬父母,竊以為,這是人和動物最顯著的區別。所謂禽獸不如,在某種程度上形容不孝敬父母的人是最為恰當的。孝敬父母,就應該從孝敬祖先做起,告慰泉下親人,就更應該善待身邊的親人。
像往年一樣,堂弟開車接我回家。今年清明節天氣特別好,久未出城,我驚訝梨花、杏花、桃花已經開遍了田野,到處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陽光照得人懶洋洋的,讓人感到節氣似乎已經和夏天接軌。春天是如此的美好,但又是如此的短暫。不經意間,一年的四分之一已經過去了,就像還沒有來得及回味,就已經倏忽間遠離我們的青春!笆鶜q的花季只開一次/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潔白”,年輕時喜歡的席慕容的詩句仿佛就在昨天,但卻已經無奈地搭上了青春的末班車,把些許的遺憾和感傷留在了青春的花瓣上。我知道,如果再不懂得珍惜,一味地沉湎于感傷的回憶,連夏天也將要逝去了。
到了老家,二爸一家已經做好了熱騰騰的飯菜在等著。二爸從部隊轉業后,在長慶油田當工人,80年調回到縣農機修造廠工作。上班不長時間,廠里要加工一個新零件,全廠沒有一個工人會做。二爸把車床倒著開,加工了出來,一下子成了廠里的新聞人物,后來當上了業務副廠長。95年下崗后,購置了兩臺車床,在老家開了個加工廠,守著老家的攤子。
二爸告訴我,說遠在西安的大姑也要回來祭祖。我非常高興,往年大姑是不回來的,因為按照過去我們這里的風俗,女性是不上墳祭祖的,這幾年已經不太講究了。在父輩中,除了父母,大姑是最疼愛我的人。上師范的時候,周末不回家時,我經常去大姑家,給上小學的表弟輔導功課。那時,大姑父還在甘肅某軍隊醫院工作,大姑是西安某軍工廠的電話接線員,一個人既要上班,又要帶著表弟,很是辛苦。大姑每逢周五休假,我去時剛好是她的周一,但大姑總要忙里抽閑,給我做幾個好吃的菜,慰勞我肚子里的饞蟲,以至于我像饞貓一樣,扳著指頭數著盼著周末。每到我要回學校時,大姑都要給我十塊八塊的零花錢。那時我特別喜歡看書,家里經濟不寬裕,買書的錢大部分都是大姑給我的。那些書,都被我保存到現在,時常被兒子翻出來看。每當看到這些書,我都會想起大姑。大姑4年前從工廠內退,一年前表弟結了婚,小兩口都要上班,大姑就一心一意地當起了家庭主婦。
正在沉思間,三爸從里屋走出來,我趕忙問候。三爸是父輩中長得最帥的,很小的時候就招到縣劇院娃娃班學戲,但沒什么文化,又不肯吃苦,演的角色都是跑龍套的。每次家里人帶著我,拿著劇團分給三爸的戲票去看戲,我總是睜大眼睛找三爸,但總是找不見。后來,三爸調到了縣供銷系統工作,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用武之地,沒上過幾天學的他對商業卻“術業有專攻”,曾經獲得過商業系統職工技能大賽的第一名。在八十年代才開始的改革的大潮中,商業系統首當其沖,改組改制。三爸脫離原單位開了個商店,干起了個體,成為父輩中最先富起來的一個。但很不幸,前年吃里一場官司,元氣大傷,商店開不下去了,就到農村承包了一塊土地,建了4棟蔬菜大棚。我看見三爸明顯地黑了、瘦了,只有一雙大眼睛還能看出些帥氣。三爸財大氣粗的時候,往年是不回家祭祖的,總是以生意忙走不開的借口來推辭,大家都很生他的氣。自從吃了官司,三爸仿佛覺悟了,每年清明節祭祖甚是積極,今年更是提前一天就回來了。
說了一會閑話,大姑回來了,大家圍著她問長問短。大姑看起來還是那么白皙不顯老,但笑的時候,眼角的魚尾紋告訴我,她已不是定格在我青春記憶中的那個漂亮動人的大姑了。
大姑告訴我們,表弟媳婦3天前生了個千金,大家都恭喜她榮升為奶奶,問她什么時候給孩子過滿月。我看見大姑雖然高興,但眉宇間還是有一絲淡淡的失望。
看見父輩們,想起他們多半生所經歷的風風雨雨,讓人不禁感嘆歲月的滄桑。不管圣人還是凡人,無論是元首還是平民,在你自己改變自己的同時,時間也在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你。自己改變自己可以選擇,但時間改變自己卻永遠無法選擇。想起那些年輕時尚未實現的的夢想,我就想對朋友們說:若是你自己想改變自己,就決不能辜負了時間啊!
吃過飯,我和家人到爺爺墳前祭奠。隨著一陣清風把化為灰燼的冥幣吹散,我在內心祈禱爺爺在天堂能夠過上好日子。爺爺是一個手藝人,解放前在車行里當學徒,學會了修理自行車的技術。憑著這套手藝,養活了一大家子人。爺爺辛勤勞作一生,卻一輩子都沒有騎過一輛新自行車。爺爺臨終的時候,我在上教育學院,趕回來的時候,爺爺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沒有看上爺爺最后一眼,成為我這生最大的遺憾。
人生本來就是由幸運和遺憾拼插而成的,兩者各占一半。有人抱怨幸運總是擦肩而過,而遺憾似乎總是形影不離,其實這是沒有完整地看待人生。自然孕生萬物,視之為芻狗,不偏不倚,這就決定了命運待我們每個人都是公正的。之所以覺得遺憾多幸運少,是因為遺憾在我們心中刻下的記憶太深,或者是遺憾剛走,幸運還未曾來叩門的緣故吧!
祭奠回來,太陽已升到了頭頂。我只請了半天的假,下午要回去接著上班。于是,我向家人辭行,大家送我上車,囑咐我要努力工作,為家族爭光。從句句樸素的話里,我感受到了親人們的關心和對我的無限期望。我知道,在親人們的呵護下,我已經成長為一棵日漸繁盛的大樹,回報養育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是義不容辭的。不要說為黨為國為人民如何如何這些大話,就是為了摯愛自己的親人們,也應該把自己所從事的這份工作做好,讓他們臉上有光。
人生的道理,說深刻就深刻,說簡單就這么簡單。
面對祖先的思考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祭奠祖先的日子。
古代的時候,這個風俗要隆重得多。大年初一,族長帶領全族的男女老幼到宗廟祭祀祖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就連皇帝也不例外,F在,這個風俗雖然沒有過去那么隆重了,但是形式還是有的。大年三十,家族的男性要給祖先上墳送“錢”,正月十五,要給祖先的墳上亮燈是過年前后必需要做的兩件大事。
因此,每年的大年三十,作為家里長子長孫的我都要回老家給爺爺上墳祭奠,今年當然也不例外。
天擦黑的時候,我和弟弟頂著寒風去上墳。走在空曠的田間小路上,看到兩旁麥田里的雪基本沒有消融多少,給今年的祭奠增添了幾分濃重肅然的氣氛。
還未走到墳頭,就遠遠看到墓地里又添了幾座新墳。問及弟弟,才知道一年中村里又有幾位老人仙逝了。
這幾位老人,我都是很熟悉的,一說起的名字,他們的音容相貌就浮現在我眼前。當我小的時候,這些老人都是當時生產隊的精壯勞力。無論春夏秋冬,只要生產隊的上工鈴聲一響,他們就會聚在一起干活。我們這些小孩子就圍在他們周圍玩耍,聽他們邊干活邊拉家常、擺龍門陣。在幼年的記憶中,他們都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春種秋收,處處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有灑種的把式、有扶犁的把式,有揚場的把式,有趕車的把式……在那個以糧為剛的年代,可以說他們個個都是勞動模范。但是年年的辛苦,只能換得肚皮的溫飽。而現在,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還沒有好好享受舒心的日子,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怎能不讓人唏噓不已。
說他們生不逢時么?這好像只是我們自己的看法。他們年輕的時候,可能覺得自己是趕上了社會主義的好日子呢?墒钱斦娴暮萌兆觼淼降臅r候,他們已漸漸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我能體會到他們晚年悲涼的心境,因為我們何嘗不是時時有這樣的心境呢。當我們看到80后、90后們享受成長的幸福快樂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一點生不逢時的淡淡失意呢?
這一切,都不會因為我們自己的感受而改變,用一句歌詞來形容,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會讓每一代人在同下一代人比較時都感到“生不逢時”的。
其實,沒有必要失意的,一代比一代生活得好本來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心愿。我們每天努力地工作,共同為這個世界增添財富,就是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過得更好!澳阌肋h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這句歌詞用在這里恐怕再恰當不過了。
爺爺生前是一個手藝人,修了一輩子自行車,歷經了解放前后的兩重天,直到去世前仍然勞輟不止。在那個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爺爺修過的自行車何止萬計,他用自己一生的辛勞惠及了無數的人,也養育了一大家子人。至今提起他的名字,老一輩人仍然能歷數他生前勤勞樸實的生活點滴。
可以說,我是爺爺一生辛勞最大的受惠者。沒有爺爺,父親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沒有父親的言傳身教,我不可能考上學并擁有今天這一份值得珍惜的工作。因此,我由衷地感謝爺爺,不僅僅是因為我身體里面流動著的是他的血脈。
我想,爺爺的一生就是對這個樸素而深刻道理的最好詮釋。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不忘祭奠祖先,就是為了告慰祖先——我們生活得很好,我們把他們開辟和創造的幸福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我們的下一代會因為我們的創造而生活得更好。
把這個道理再放大一些,中華民族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創造的人類文明,就是我們對歷代先賢們最好的告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再也沒有做祖先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是把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事業中來,取得了令世界為之矚目的歷史成就。這是我們的榮光和驕傲。
不可否認,我們距離和諧社會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做得還不夠完滿,但是,我們畢竟選擇和走上了一條正確的發展之路,只要道路正確,一切困難和挫折都可以克服,不是么?
從爺爺的墳前離開的時候,暮色漸重。四下里的爆竹聲漸漸濃了起來,人們開始進入了迎接新年的快樂之中。我看到暮色之中田野里的麥苗株株都呈現著健康的墨綠色,2008,注定又是一個豐收年呵!
【清明節紀事美文】相關文章:
清明節經典美文07-03
清明節的美文12-17
清明節的美文10-10
清明節的美文10-11
清明節情思美文06-29
清明節的相思美文06-29
又到清明節美文06-29
追溯清明節美文06-29
清明節上墳美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