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1
王老師這節預習后的一年級數學課,按照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很小,主要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在老師設計的預習指導引導下進行自學,老師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說出書上的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是怎么來的?學生說出了左邊+右邊=總數接著老師又繼續提問10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這樣讓學生既知道是什么,還明白了為什么。
擺小棒游戲,自主探索10加幾的加法與相應的減法的.算法。王老師的教學中,變靜態練習為動態的游戲形式,讓學生動態演示“一共有幾根棒?”“左手有幾根?”“右手有幾根?”同時讓學生列出相應的算式。進一步追問: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用計數器撥一撥去解決問題。把算式與操作聯系起來,讓學生初步理解算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脫具體的實物操作,讓學生試著用“頭腦中的計數器”去撥一撥,完成練習,這樣把算式與表象操作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步。
適當練習,鞏固算法。王老師在學生通過上述活動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算法。同時讓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感受到十加幾與相應減法的應用價值。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2
這節課是在100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加、減計算,又有利于學生鞏固100以內數的認識。從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促進知識的遷移,在模仿創新的過程中,理解掌握計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鐘老師在《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創設情景、觀察、比較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
主要亮點有:
1、教學思路明確、清晰。這節課鐘老師圍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新知教學和鞏固新知四個環節進行教學。整個教學環節體現了主次分明的教學思路,非常好!
2、教態自然、大方;語言清晰、和藹,有親和力;激勵性評價語比較多。
3、能夠抓住小學生好玩、好勝的特點在鞏固新知這教學環節設計游戲的學習進行鞏固,非常好;
4、注重算理。鐘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進行加法計算,將30和2合起來。計算30+2的結果,是通過擺小棒理解數的組成:3個十和2個一組成32。解決問題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進行減法計算,再依據減法的含義,從32里去掉2。計算32-2的結果,可以依據數的組成知識,32里有3個十和2個一,去掉2個一還剩3個十,就是30;還可以這樣想: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30+2=32,所以32-2=30。
6、體現算法多樣化。如在教學“2+30”時,學生是利用加法的含義來計算的,鐘老師提問:“還有別的想法嗎?”讓學生先討論交流,再引導學生發現可以交換30和2的位置來算,體現了算法可以多樣化,學生在交流中,起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作用。
建議:
1、在計算過程中,多讓學生互相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強化算理;
2、在引導學生分析減法時,是不是可滲透逆思維,即:想加做減。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3
1、鐘老師結合課本中的發新書的這一生活情境,促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引發學習興趣。先讓學生發現數學信息,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列出算式,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同時,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樂于解決。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在擺、想、說、議、聽的活動中思考,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既發展了學生思維,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了實處。體驗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3、在練習設計中采用不同的題形來開拓學生的思路,由淺入深,鞏固所學知識。效果較好。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4
鐘老師在《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創設情景、觀察、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識和創新意識。
1、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算理。鐘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進行加法計算,將30和2合起來。計算30+ 2的結果,是通過擺小棒理解算理:再讓學生先討論交流,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學生在交流中,起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作用。從而得出3個十和2個一組成32。 解決問題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進行減法計算,根據圖畫所表示的應用題,從32里去掉2。計算32—2的結果,可以依據數的組成知識,32里有3個十和2個一,去掉2個一還剩3個十,就是30。
3、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如:摘蘋果,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小法官等都是同學們喜歡玩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成功的。若在計算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計算方法:如幾十加幾等于幾十幾,幾加幾十等于幾十幾,幾十幾減幾等于幾十,幾十幾減幾十等于幾就更好了。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5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是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以后數的運算的基礎,本節課李國梅老師對教材研讀的比較透徹,把握校準,教學設計比較合理。整節課圍繞一個知識點“幾十加幾就是幾十幾”來進行的。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直觀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效果較好,但是也有幾點需要改進的'地方:
1、板書的設計。從板書可以反應這節課,也可以反應備課情況,從這節課上李老師的板書可以再添加幾點。
2、預設要全面,生成更精彩。有生成,課堂才精彩,對于學生的回答都要給予肯定,例如:30+2=?師:那么30+2等于多少呢?學生都喊是32了,不要不去理睬,直接讓擺小棒看看。 修改意見:哦?32?你們真棒,還沒有學習就知道是32,那你能告訴大家它為什么等于32嗎?那么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看看為什么30+2=32好嗎?出示課題,板書課題。
3、注重算理。多讓學生說算理,30+2=32是因為30是3個十 2是2個一 合起來就是3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數是32。下面的許多練習題都要讓學生這樣子說一說。也可以說一說 4個十 和5個組成的數列個算式等等。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6
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她的教學體現以下特點:
第一,緊密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陳老師借助整數教學運用遷移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讓學生計算,運用遷移的讓舊知識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使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
第二,重視錯誤資源,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教師出示錯誤算式,讓學生找出錯誤之處,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同時,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第三,重視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是,使學生逐漸養成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學時充分利用主題圖,為學生提供各種素材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空間。
本課還有許多地方值得商討,
1、復習題3米+4厘米=()厘米,與本課關系不大,可以改為一道整數加法運算。
2、教師語言不嚴密,如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小數末尾對齊”,應該是“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指出錯誤之處,并進行恰當評價。
3、教師鉆研教材不夠。本課教的是例1,例2是被減數末尾的位數不夠,需根據小數的性質來處理,與例1相比,有難度。教者只教了例1,但練習中出現了例2的題目,學生練習時效果不好。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7
“10的加減法”這課時,剛才余老師和薛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課堂,現在就這兩節課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
一、課始,兩位老師均以對口令的方式復習了10的組成。形式活潑,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也很熟練,看得出兩位老師平時的教學很扎實。
二、新授環節她們各自展現出各自的風格。余老師以我校“以學為主、自主互助”的教學模式展開,課前讓學生自主探究,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出發,充分利用學生的作品,通過說一說、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牢固掌握一圖四式,且理解了每條算式的意思及算法。同時,學生的思維經歷了由具體的小花到半抽象的三角形,再到直接出示抽象的組成,由圖列式、看數想圖,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并促使逆向思維的培養。整個過程體現了以生為本,在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潤物無聲中將目標落實。
薛老師則先引導學生對點子圖的觀察、分析、抽象出加法、減法的列式和計算方法,再放手讓學生在自主觀察、分析、抽象、表達、合作的過程中獲得由形到數、式的思維過渡,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每條算式的.意思及算法的掌握。教學目標的達成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余老師的一問“兩道加法都表示總個數,可以只寫一道,那兩道減法能只寫一道嗎?”;薛老師的一題“如果寫一道加法,兩道減法,怎么寫?”,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均能自然地引導學生從一圖四式到一圖三式過渡。
三、練習設計環節,兩位老師均精心進行了設計,體現出多樣性、層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余老師的最后一道,既有對計算方法、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又利于學生的思維發散。薛老師的10=( )+( ),及最后那道恒等式,培養了學生的有序思想和函數思想。
淡妝濃抹總相宜,兩位老師給我們呈現了這樣兩堂精彩的同課異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最后,我對這兩堂課稍微提些自己的小看法。
薛老師的新授部分走得是由形到數、式,是否可以穿插由數、式想圖,讓數形結合做得更深入。另外,在練習部分,偏于數學味,生活味較為欠缺,適當添加解決問題的題型,讓練習更加全面有效。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8
尤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課堂上讓學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自己學會了當堂知識。上課學生的聽講狀態也比較好,能夠做到認真聽講,積極參與,這點我的課堂差的很遠,往往講幾分鐘就得整頓學生狀態,需要虛心學習如何達到如此流暢的課堂氛圍。
整節課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借助畫圖理解題意,學生畫圖,學生說圖意,學生提問題,學生自己解答,自己說算理,教師只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建議是這節課的難點的突破是否能再深一下,比方說160-90最后算法最優化,大多數同學能說出16個十減9個十得7個十,所以得70.最后還有學生說16-7=9.9加個0得90,這里老師能否追問一下,9為什么加個0,算理就鞏固加深了。
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尤老師在看信息提問題環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交流。尤其是一個學生讀不懂信息的時候,尤老師不是自己告訴學生,而是讓讀懂信息的學生來交流,充分體現了把時間空間讓給學生的理念。同時本節課解決問題這個點也得到了體現,學生會發現信息,讀懂信息,并能根據信息來提出合理的數學問題。而在口算教學環節,尤老師讓學生交流完自己算法之后,都會及時跟上針對性練習加以鞏固,并及時對算法進行優化也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能看出來這是一節常態課,對于退位進位加減應該是本節課的難點,尤老師在前面給學生的時間多,感覺后面處理的有點快。不過看學生檢測的結果,學生掌握得還是不錯的。
觸動我的地方:
1、關于70+20的算法,從學生的回答我感覺7個十加2個十這種方法學生還是沒掌握。還是認為先用7+2,再添一個0,這只是表象,沒道理,不通用,只是巧合。這是一年級的.知識,其實是一種轉化思想的體現——把“兩位數的加減”轉化成“一位數的加減”。我現在正在教,我覺得應該拿出計數器撥給學生看,得看到“7”和“2”,才明白這種方法的玄機。
2、關于信息中“從入口到北三樓和北四樓”這組信息,學生不能把信息抽象出示意圖,老師在備課時注意到了,并且找到了簡單便省時的方法為學生展示,為學生的理解掃清障礙,這點我做得還不夠,經常猶豫學生是否需要,猶豫之后就不了了之,看來要堅定地去做。
3、我有點疑問,老師讓學生說自己的算法,顯然有些孩子對某種算法已經掌握,但是班上有部分同學肯定是不會的,也可能會做但不明理,我不知道這種孩子,在聽過這么多(3種吧)方之后,是否有應接不暇的感覺,是否掌握并理解了某一種方法。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9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主要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等內容。這些內容不論在計算難度,還是在計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材中雖然把這些內容集中安排復習,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點。注意對比練習,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計算的方法。對于“20以內的退位減法”,要求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相同,學生應熟練掌握。對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較熟練。
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是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這些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使學生切實掌握好。但學生在實際做題中會出現許多錯誤,有的是看題不夠仔細造成的,有的是計算方法還未完全掌握造成的。在進行總復習時,一直在思考要怎么進行這部分內容的復習,嘗試將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想著或許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掌握這部分內容。
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采取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說,周老師的“知識整理——查漏補缺——練習提升”的`復習教學模式層次十分清楚。周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整堂課進行一個數學知識競賽,“比賽將以以小組為單位,比比哪個小組更出色,你們有沒有信心贏得這次比賽。”周老師畫了9個氣球,代表九個小組,那組學生答對,就給那組畫一個星。 哪組的星星最多,哪組就獲勝。
由于周老師采取及時評價,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郁。看到自己這組星星落后了,馬上追上去。還有周老師采取了每個學生做兩道題目,而題目跟學生的位置一一對應起來,這樣我們老師及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讓學生說說自己做錯的原因或者是很快算對的原因,一方面:讓學生有成就感,二方面:自己及時糾正自己出錯的地方。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10
黃老師的《10的加減法》這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許多新理念,設計合理、新鮮。具體地說祝老師的這節課重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教師教學踏實不花肖。復習完5的加減后,讓學生猜手里拿幾顆糖,從而引出新課的內容。
2、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動身組織教學。教學中老師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10顆糖創設問題情景,然后讓學生讀取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培育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器重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過程。在學生的匯報怎樣重新排列算式時我們看到,由于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活潑活躍的,提出了多種排法,這些都是學生自主摸索、合作交換中動腦思考獲得的。
黃老師的這節課,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對學生的啟發、點撥恰到好處,與學生的交流親切自然,駕馭課堂的能力強。其亮點是:
1、新型的師生關系、新鮮的評價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師生只有建立了民主、協調、平等的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達到統一。在鐘老師全部教學過程,我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課堂紀律,師生之間的協調與默契,整節課教師都在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會看、會想、會說、會做,全部課堂充滿了活力。新鮮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黃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師與生之間的評價也很新鮮,如當某個學生答復問題精確時,老師和學生都會進行表揚和稱贊,受表揚的學生臉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聽課更認真了。可見,評價不僅是對受表揚者的一種激勵,對其他同學來說也是一種學習的動力
2、聯系生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有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促進數學學習,黃老師在新課引入時,出示了6粒糖,一只手放2粒,另一只手放4粒,問一共幾粒糖?怎樣列式?學生都被吸引了。精神高度集中,而且充滿興趣,都爭著回答問題。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法靈活,練習多樣。本節課教師先出示卡片,用口算來進行復習。在新授課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鼓勵引導學生用多種算法,學生在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中。進行多樣化學習,并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張揚個性,教學中,老師都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積極動腦的學習習慣。在整節課中,學生有動、有靜;有學、有樂,充分體現了靈活的教學方法的優勢。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 篇11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第三節,黃岡鎮新合小學林利麗老師執教《8和9的加減法》。林教師所上的這節課能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
一、利用“對口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復習了8和9的組成,看圖列式計算。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新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做了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新課的教學中,林老師出示了“8朵花圖”,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并初步總結出8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用8的組成和分解進行計算,緊接著,出示“9根小棒圖”讓學生列式計算,從而引出課題——8和9的加減法。繼而通過讓學生填一填兩組算式,使學生的思維逐步由直觀發展到抽象,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啟發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應用8和9的組成和分解就可以解決所有關于8和9的加減法,從而產生用8和9的組成和分解進行計算的自覺性。
三、善于鼓勵學生。林老師在鼓勵學生方面的做法有二。
一是言語鼓勵,比如:“看誰最聰明?”“你真棒!”等;
二是采用小禮物獎勵。林老師課前準備了一些笑臉圖作為獎品,學生上吧展示練習后,教師用送給每個學生一個“笑臉”,并說:“微笑送給你!”我看到,小孩一臉幸福,笑瞇瞇的,好可愛。我想,這樣的好心情會陪伴著這個小孩上完這節課,甚至會影響到她今后學習數學的興趣。臨下課的時候,由于所剩時間不多,教師對一個回答正確的學生說:“一會兒下課的時候教師送個笑臉給你。”學生回答:“謝謝教師!”引來了聽課教師會心一笑。學生感恩的心情自然流露,對教師來說,一句“謝謝”也許是最溫暖的。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一、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沒有面對全體學生,造成一些學生聽課精神不集中。比如一開始的“對口令”,練習的面可以再廣一些,可以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訓練。不比如,讓學生說“怎樣算出8的?”也沒有先讓學生思考,只是面對一名回答問題的學生,這樣,造成其他學生不認真聽講。如果換個方式,在提問之前,要求學生認真聽,并且請其他學生當評委,讓學生互相評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提問更有效。
二、在讓學生總結方法時,教師對學生的一些不當的說法沒有及時糾正。比如在5+3=8時,有的學生說,我是用8的分解算出來的.。這種說法不妥,加法運算的依據應該是8的組成,也就是6和2組成8,而8的減法依據就是8的分解。在這個問題上,教師只要求學生說出用什么?學生也只說用“8的組成”,而沒有接著說什么和什么組成幾。這樣是有所欠缺的。
三、對于課堂練習“做一做”第2題,這是一道開放性題,有多種不同的答案。由于時間關系,教師除了讓學生回答一個得數外,沒有再讓幾個學生回答,也沒有讓學生對不同的答案進行比較,總結這道題的特點,不能不說是這節課的遺憾。
【一年級數學上冊《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評課稿】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5432加幾》評課稿08-01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07-31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評課稿03-02
公開課《9加幾》評課稿12-02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評課稿4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