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諺語摘抄
關于冬至節氣的諺語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根據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關于冬至的諺語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陰過冬至晴過年。(浙)
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魯)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節陰。(遼)
冬至晴,明年陰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根據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湘、桂、云)
冬至無雪刮大風,來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沒打霜,夏至干長江。(湘)
冬至打霜來年旱(湘)。
冬至有霜,臘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蘇、鄂、川)
冬至無雨一冬晴。(皖、魯、川)
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桂)
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贛)
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湘)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無雨雨水少。(粵)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蘇)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晉、魯)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陜)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湘)
拓展閱讀:冬至由來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稘h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諺語摘抄】相關文章:
冬至的諺語07-02
冬至的經典諺語08-23
冬至的諺語08-05
冬至的諺語摘錄07-02
冬至諺語整合07-02
關于冬至的諺語07-09
冬至節氣諺語12-08
冬至在月中諺語12-07
冬至養生諺語04-10
冬至諺語俗語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