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課程教師的教學反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和“討論”兩個環節中學生接觸和理解到許多課本知識,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就要求學生對閱讀了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后果,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將知識的各部分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的有機整體。
這樣,有助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有利于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每節課都如此,就會形成知識——方法——能力之間的良性循環,效率就會越來越高。
課堂歸納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師以啟發、點撥、釋疑、小結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整理知識,“穿線織網”,歸納出教材知識結構和思想內涵。盡可能由學生歸納,一些難度較大的可由學生先討論,再歸納總結。
教師的歸納要精練易懂,所以教師平常備課,就要用規范的最經濟的書面語言把答案寫出來,并反復修改、推敲,講時“避免摻水分”,避免學生不得要領,找不出“關鍵詞”、“得分點”。
【歷史課程教師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07-03
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反思07-03
新課程改革歷史教學反思02-19
《新課程改革中的歷史教學反思》的教學反思07-03
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歷史教學關系的教學反思07-03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06-24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07-03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反思03-30
初中教師歷史教學反思04-03
歷史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