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磁鐵的力量課后反思
今天完成了科學精品課程《磁鐵的力量》第三節錄像課——“神奇的電磁鐵”。作為授課教師,在這做出本節課的課后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道電能產生磁。
2、探究電磁鐵與磁鐵的異同。
3、學會制作簡單的電磁鐵。
4、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5、了解電磁鐵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6、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及觀察、思考能力。
課的重點是:
明白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難點是:
實驗過程的設計和實驗結果的處理分析。
本課的設計主要是先通過學生觀看教師演示及電磁鐵的相關視頻資料來讓學生初步認識電磁鐵,然后以實驗的方式來讓學生親手制作簡單的電磁鐵及探索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并了解電磁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本節課中,教師幾乎能克服上兩節課中存在的一些注意問題,能較好得控制整節課的每一個環節,學生在課堂中也表現出一種較高的學習氣氛,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跟著教師的引導去完成好每一個實驗及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細節部分。在解決本課的難點環節,教師能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及提高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設計和實驗結果的處理分析能力為主要目的,讓小組進行實驗結果展示和匯報,并給予詳細的講解及點評,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及所要掌握知識的印象。
但經課后反思,發現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是:
1、教師在實物投影機下演示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時候,當斷電時,被吸起的大頭針沒有完全脫落,所以用手指去撥開剩下的幾根大頭針。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作為科學探究,我們必須遵循實驗結果及科學原理。電磁鐵斷電后,被吸引的大頭針沒有完全脫落,此現象說明還擁有一定的科學原理存在,更應該讓學生去作為進一步的探索問題,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及思考能力。
2、教師在設計制作簡單的電磁鐵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當漆包線的兩頭接上電池后,隨著通電的時間越長,兩頭的溫度就會越高,最后可能會導致燙到學生的手指。但經過教師的觀察發現,從中也可以說“因禍得福”,因為很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漆包線的兩頭通電后溫度迅速上升,為了不會燙手,他們都用一些紙片折了幾重后墊住高溫的兩頭,這樣就成功地解決了高溫燙手的問題。此情況的出現,無意中又增強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想辦法克服問題的能力。可是作為科學教師,在往后的科學實驗課中還是應該做到無微不至,任何實驗都應該把學生的安全第一作為前提。
在本次的精品課程中,不但是學生學習掌握了相關磁鐵的科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中也受益匪淺,從中積累了不少的課堂經驗及處理問題的辦法。希望自己繼續努力,使自己在科學教學工作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總結,在總結中不斷成熟。
【磁鐵的力量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課后反思07-03
課后教學反思01-25
《草》課后反思06-30
海燕課后反思06-28
《周長》課后反思07-10
長城課后反思07-12
草原課后反思09-09
小班課后反思08-25
《秋天》課后反思07-30
《雷雨》課后反思11-28